斑喉希鹛

拉丁名: Minla strigula yunnanensis(Rothschild)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希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160mm。头顶亮橙棕色;上体橄榄黄色(新鲜标本)至橄榄灰绿色(陈旧标本);中央尾羽栗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近白色羽端;最外侧尾羽羽基黑色,具淡黄色端斑和外(甲+羽);初级覆羽黑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外(甲+羽)边缘橘黄色;颏橘黄色;喉白具黑色喉斑;下体余部黄色,体侧渲染橄榄黄绿色。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6亚种,中国记录2亚种,云南仅分布l亚种。

采集地: 龙陵小黑山l962.5.11.;双桕平河水库l977.11.23.;宾川鸡足山1981.11.10—14.;云龙槽涧1999.6.17.;屏边大围山1985.4.15~23.;凤庆白腊l964.7.18~23.;永德梨梨箐l964.8.19.;镇康l960.4.17.;福贡碧罗雪山l978.7.4.;贡山:l2号桥1973.4.29~30.,巴坡三队l973.11,22.~l2.3.,独龙江木里洼1990.11.12.,七箐1973.12.11~22.;泸水:片马1974.1.14~28.,姚家坪1974.2.6~7.;丽江马场1981.10.28.;澜沧营盘黑山l966.4.12.~5.16.;景东:温卜1964.8.20.,磨刀河1964.8.18.,1964.11.4.~l5.,黄草岭1964.10.4.~ll.17.。

形态特征: 成鸟:额、头顶和后枕亮橙棕色;上体和翅上覆羽橄榄黄色(新鲜标本)至橄榄灰绿色(陈旧标本);中央尾羽栗色,外(甲+羽)边缘的1/2和宽阔的次端斑黑色,羽端具狭窄的白色;外侧尾羽黑色增多,栗色减少,白色羽端亦逐渐扩大并转变为淡黄色,至最外侧尾羽羽基为黑色,宽阔的端斑和外(甲+羽)均为淡黄色;眼先淡黄灰色,并杂有褐色;眼周淡黄白色;耳羽黄灰色,具黄白色羽轴;颚纹和耳羽后方黑色;初级覆羽黑色,其余覆羽与背相似;飞羽黑褐色,除内侧初级飞羽外;其余初级飞羽外翻边缘橘黄色,向羽端逐渐变为黄色,次级飞羽外(甲+羽)羽缘橘红色,内侧次级飞羽外(甲+羽)基部淡灰色,外(甲+羽)近端部和内(甲+羽)黑色,羽端灰白色;颏橘黄色;喉白色,羽端黑色,形成斑喉;下体余部黄色,体侧渲染橄榄色。 虹膜褐色;上嘴暗褐色,下嘴淡灰黄色;脚灰褐色。

分布: 澜沧、景东、永德、镇康、凤庆、龙陵、泸水、福贡、贡山、宾川、丽江、双柏、屏边,为留鸟。省外见于四川西部和西南部。国外分布于印度阿萨姆、孟加拉国、缅甸西部和北部、老挝北部。

资料: 栖息于高山竹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中。繁殖季节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常结集十余只的群体或与其他鸟类混群,在较高的乔木树冠上或较高的灌丛顶部活动,有时也在树的中层和竹丛中跳跃。 以昆虫、植物果实等为食。剖检4~7月采自永德、贡山、凤庆的l8只鸟胃和l0~11月采自宾川、丽江的8只鸟胃,胃内有鞘翅目昆虫(16次)、膜翅目昆虫(2次)、鳞翅目昆虫(6次)、蠕虫幼虫的体壁(1次)、其他昆虫碎片(5次);浆果(3次)、花(8次)、果实(3次)、苔藓(1次)、其他植物碎片(4次)。动物性食物占59%,植物性食物占41%。 栖息地海拔1500~30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