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Cutia nipalensis nwlanchima Deignan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姬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l60~198mm。雄鸟头顶蓝灰色;眼先和头侧至后枕黑色;背羽和尾上覆羽棕栗红色,尾上覆羽较长,几乎伸达尾端;翅上覆羽亮黑,飞羽黑色,外(甲+羽)具蓝灰尾翅斑;下体白色,两胁具黑色横斑。雌鸟头顶淡蓝灰;眼先和头侧至枕侧暗褐色;背和肩羽黄褐色,满布椭圆形黑色点斑;余部与雄鸟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4亚种(Howard & Moore,1980;Mayr & Paynter,1964),中国分布2亚种(郑作新,l987、1994)。云南原记录2亚种(郑作新,l987;彭燕章等,1987)。郑作新等(1987)比较了云南西部和南部的标本,认为两者无显著差异,分布于云南的斑胁姬鹛均为C.n.melanchima亚种。经检查采自云南西北部贡山、泸水和腾冲及采自云南南部勐腊、澜沧和绿春的标本,并加以比较,发现云南西北部和云南南部的斑胁姬鹛标本总体上无显著差异。据Mayr & Paynter(1964)和Howard & Moore(1980)均记载在缅甸东部与云南西部相毗连的地区,分布的斑胁姬鹛为C.n.melanchima亚种。所以,笔者同意郑作新等(1987)将分布于云南的斑胁姬鹛归列为C.n.melanchima亚种的意见。
采集地: 贡山巴坡三队1973.12.13.;泸水:姚家坪l974.2.7~8.,片马五公里 1974.2.3.;腾冲大塘冷水河1960.4.26.~5.18.;勐腊新寨l959.5.8.;澜沧营盘黑山1966.4.1.~5.2.;绿春:哈德新沟头l972.4.16.~5.2.,黄连山1985.6.2.。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蓝灰色;眼先、眼圈、眼下、眼后和耳羽至颈侧亮黑色,后颈具狭窄的黑色横带与颈侧的宽带相连,形成黑色环带;背和尾上覆羽棕栗红色;肩羽赭褐沾棕黄色;翅上覆羽亮黑色;飞羽黑色除第1枚或第2枚初级飞羽外(甲+羽)全黑之外,其余飞羽的外(甲+羽)近基大部均呈亮蓝灰色,形成显著的翅斑;部分飞羽的外(甲+羽)端部缀有细小的白色点斑;颊和颏、喉至胸纯白;胸侧和胁部白色,具粗著的黑色横斑;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尾羽黑色。 雌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淡蓝灰色;眼先和眼圈黑褐,眼后和耳羽深栗褐色;耳羽后缘和后颈两侧具黑色块斑;上背至腰橄榄黄褐色,满布椭圆形黑色点斑;肩羽几呈纯橄榄黄褐色;尾上覆羽、尾羽、翅和下体的羽色与雄鸟相似。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趾和爪橙黄色。
分布: 云南西北部贡山、泸水,西部腾冲,西南部澜沧、勐腊和东南部绿春等县,为留鸟。国外分布于缅甸东部从克钦邦向南至掸邦和克伦邦,泰国西北部、老挝北部和越南西北部。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苔藓林地带,一般结小群在树上活动觅食,剖检2胃;见有甲虫(2次)和毛虫(1次)。 据Robson(2000)记录,在东南亚地区的繁殖期为3~6月。巢呈敞口杯形,巢于树枝桠处,离地3~6m。 栖息地海拔1800~2600m。资源状况稀有种。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的尼泊尔至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西北部、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及中国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和南部。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南亚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