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Myzornis pyrrhoura Blyth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绿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lll~135mm。体羽主要呈亮深绿色,头顶具黑色鳞状点斑;眼先和眼圈黑色;飞羽黑色,具栗红色翅镜和白色端斑;尾羽中央暗灰绿,外缘栗红,羽端黑色,略呈叉尾状;下体绿色较淡;喉和上胸渲染棕红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棕黄色。两性相似,但雌鸟的羽色不如雄鸟鲜亮。
亚种分布:
采集地: 贡山:东哨房1973.5.3~12.,西哨房1973.5.12.,l973.11.17~27.,七箐1973.12.15~26.,泸水片马五公里1974.2.1~3.。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枕每羽中央黑色,羽缘翠绿,成鳞斑状;眼先至眼圈和眼后纹黑色;眉纹、颊部和耳羽翠绿色;后颈、肩羽、上背至尾上覆羽和翅上小、中、大覆羽及内侧三级飞羽概呈翠绿色;初级覆羽绿色,羽端杂白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外(甲+羽)近基大部绒黑色,近端部大部具橙黄色狭缘,羽端白色;次级飞羽外(甲+羽)大部栗红色,形成显著的翅镜,端部狭缘橙黄色,羽端亦呈白色;颈侧翠绿色;颏、喉、胸和两胁淡绿色;喉和胸渲染栗红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棕黄色;中央尾羽内(甲+羽)灰绿色,外侧尾羽内(甲+羽)黑褐色,外(甲+羽)均为赤红色,羽端黑褐色。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羽色不如雄鸟鲜艳。下体多淡灰绿色;喉至胸渲染淡茶黄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的棕黄色也较浅淡。 虹膜红褐或深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爪肉黄褐色。
分布: 云南西北部贡山、泸水、澜沧江与怒江问山脉,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西藏南部和昌都地区西南部。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向东至锡金、不丹和缅甸东北部。
资料: 栖息于高山寒温带的杜鹃灌丛及其他灌丛地带和箭竹丛中,冬季山顶地带冰雪覆盖之后,向下迁至中低山阔叶林区的灌木丛林地带栖息活动。夏季多见成对,冬季结群,最大的群见有20余只。觅食花蕊、果实和昆虫。剖检l胃,胃容物全为昆虫碎片。 栖息地海拔2000~36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