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Dendronanthus indicus(Gmenlin)
目: 雀形目
科: 鹡鸰科
属: 山鹡鸰属
特征描述: 全长l51~195mm。体形与鹡鸰相似。上体橄榄绿褐色;飞羽黑色;翅上覆羽具宽阔的淡黄白色羽端,形成2道明显的翅斑;下体白色,胸部具2道黑色带斑;尾呈凹尾型。
亚种分布:
采集地: 勐腊:勐腊城郊l959.4.27,曼粉1982.5.4;景洪:橄榄坝1960.4.23~26.;普文l957 4.25;思茅城郊1957.3.5,1960.5 12.;景东l964 9.8;龙陵小黑山1962.5 7;盈江芒线1965.4 27.;昆明黑龙潭1957 8.24.;河口南溪l961 4.27.;屏边大围山l985.5.5。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和背部及肩羽、翅上小覆羽均呈橄榄绿褐色;翅上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色而具宽阔的淡黄白色羽端,形成翅上2道明显的带斑;初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第l枚初级飞羽外翈狭缘淡黄白色,其余内侧飞羽的外翈基部淡黄白色,翅折合时亦显带斑状;三级飞羽的端部和中央l对尾羽表面呈橄榄绿褐色;最外侧2对尾羽白色,内翈基部具黑褐色斜形块斑,其余尾羽黑褐色;头侧具淡黄色细狭的眉纹和眼圈;眼先、颊部和耳羽及颈侧与背同色,杂有淡黄色细纹;颏和喉部纯白,上胸具l道完整的黑色领斑,下胸有l道宽窄不匀的黑褐色胸斑,2道黑斑中央有l小块黑斑相连接; 下体余部概呈白色,但不如喉部鲜亮;腋羽沾黄色;两胁沾棕灰色。 虹膜深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红色;跗蹠、趾和爪淡棕黄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酷似。
分布: 勐腊、景洪、思茅、景东、龙陵、盈江、腾冲、耿马、河口、屏边、蒙自、宜良、昆明、永善等地,为夏候鸟或旅鸟。省外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为夏候鸟或旅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台湾,为冬候鸟。国外分布于库页岛、乌苏里南部、朝鲜半岛、日本、尼泊尔、不丹、印度、中南半岛南至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等地。
资料: 山鹡鸰在云南省境内,根据采集记录最早见于3月,最晚见于9~10月。栖息于山坡林问空地、林缘耕作地、居民区及田园林木上。多见单个活动,飞翔姿势像其他种鹡鸰,呈波浪式曲线飞行,一高一低,并伴随鸣叫。喜站立于石头、树枝或屋顶上,站立时尾左右摆动。主要觅食昆虫,分析4~5月采自滇西耿马、盈江等地的4只鸟胃,见有直翅目昆虫(棱蝗Paratettix sp.) (3次)、鞘翅目甲虫(3次)、蜘蛛(2次)、半翅目昆虫(1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含物总重量的l00%。据郑宝赉等(1985)记述:山鹡鸰每年5~6月问繁殖,巢营于树枝上,距地面约3m。巢呈杯形,由草茎、枯叶、羽毛等构成,内衬兽毛,外绕以蛛丝,有时敷以苔藓。巢的大小:外径7~8cm,高4.5cm,深3cm。通常产卵4~5枚,卵壳青灰色,并具紫色斑点。8个卵的平均量度为l8(17~19 7)mm×14.6(14.5~15)mm。 栖息地海拔160~189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为古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