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Hirundo striolata stanfordi Mayr
目: 雀形目
科: 燕科
属: 燕属
特征描述: 全长l60~195mm。形态与金腰燕(H daurica)相似,但下体几为白色,满布粗著的黑色纵纹;腰羽亦呈栗红色,黑色羽干纹较明显。
亚种分布: 斑腰燕全世界有5亚种,中国分布2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台湾,stanfordi亚种分布于云南。
采集地: 勐腊:勐龙曼岗l959.3 14.,小勐仑1960 1 4,易武那母田l960.2.3,勐醒1960.2.3;勐海城郊1983 6 10;双江懂过1960.4.5;西盟南康河l960 1.23.;盈江大南俄1965 4.11;个旧蛮耗1985 7.2.;河口南溪l985.5 11。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枕及上背和翅上小覆羽、尾上覆羽呈金属的辉亮黑色;上背羽基部的白色常显露其外;腰羽栗红,羽干纹黑色;翅和尾羽黑褐色,外翈的羽色较浓艳,内翈较浅淡;头侧具栗红色眉纹伸至枕侧;眼先黑色;颊部和耳羽轴纹黑色而粗著,羽缘淡棕黄色,呈纵纹状;颏、喉、胸和腹部均呈白色或淡棕白色,具粗著的黑色纵纹;腋羽和翅下覆羽淡棕白,亦具黑色轴纹;尾下覆羽基部淡棕白色,端部黑色;尾叉深达50mm以上。 虹膜褐色;嘴、跗蹠和趾、爪黑色。 雌性成鸟:形态与雄鸟酷似。 幼鸟:与成鸟相似,仅头侧和腰羽的栗色较浅淡
分布: 勐腊、勐海、西盟、盈江、双江、个旧、河口、蒙自、屏边、大理、永平、漾濞、永德、耿马、沧源等地,为夏候鸟(繁殖鸟)。省外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兴义(2,1♀Ⅶ26,Ⅷl3,18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广西贵县(任国荣)。国外见于中南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佛洛勒斯、加里曼丹、帝汶岛等地。
资料: 斑腰燕的生活习性与金腰燕相似。但该种鸟类仅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营巢于岩洞和居民区的建筑物屋檐或梁上。巢用湿泥混以草茎、羽毛砌成,贴附于岩洞壁或墙壁上。繁殖期始于4月或5月,每年可能产卵2窝。每巢产卵3~5枚,卵的量度为17.5~22.2mm X l3 5~16.1mm。卵白色,偶有少许褐红色斑点。 剖检4~8月采自耿马勐撒、盈江大南俄的4只鸟胃,见有膜翅目蚁类(3次)、鞘翅目小甲虫(4次)、蜻蜓昆虫(1次)、鳞翅目蛾类(1次),昆虫性食物为100%。 栖息地海拔160~2 0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中印亚界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