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燕

拉丁名: Hirondo rustica tytleri Jerdon

目: 雀形目

科: 燕科

属: 燕属

特征描述: 全长l31~180nm。头顶和整个上体呈纲蓝黑色,闪耀金属光泽;颏、喉栗红色,上胸具蓝黑色横带;胸、腹至尾下覆羽纯白或淡棕白色,无斑纹;尾黑,呈铗尾型;尾羽除中央1对之外,其余尾羽内翈均具白斑。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8亚种(Howard & Moore,1980),中国分布4亚种,云南有2亚种。

采集地: 耿马勐撒1964 4.28.~5.5;贡山巴坡1973 6.1.。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上体与前亚种相似;下体颏、喉部的栗红色下侵至胸部中央,黑色胸带不完整;下胸、腹、胁、腋羽和尾下覆羽均呈栗红色,但不如颏和喉部浓艳。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酷似。

分布: 贡山、腾冲、耿马、蒙自,为旅鸟。省外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河北、江苏、福建、贵州威宁、四川峨边等地,为旅鸟。国外在西伯利亚和蒙古北部地区繁殖冬季南迁至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阿萨姆、缅甸和越南等地。

资料: 家燕在云南为一种常见的夏候鸟(部分为旅鸟),在南部西双版纳和红河州,冬季也常见家燕留居。 春季2~3月在全省各地的田坝区和居民点均可见到家燕活动的踪迹。多见栖息于电。线、树枝和建筑物上,或飞翔于田野和居民点上空捕食昆虫,有时会贴近地面或水面超低空飞行。飞行无定向,时而东、时而西,时而南、时而北,且急速上下。飞行时常发出尖锐急促的叫声。雄鸟常反复呜叫,音长而清脆,雌鸟鸣声短促而低沉。 据记载,家燕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每年繁殖2次。第1次大多在4~6月,第2次在6~7月间,个别情况可分别延至7月和9月。家燕到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繁殖活动。80%的家燕选择巢址营造新巢,约20%的沿用过去的旧巢。巢用泥丸、草根、草丝及羽毛等物用唾液粘合而成。巢形呈浅皿状或半碗状,多置于农舍和城镇建巢物的屋檐或梁上,或屋内特设的招引架上。巢的大小:外径13~15.3cm,内径8.5~10cm,高4~13cm,深3~7cm。满窝卵一般为5枚或4枚,卵形椭圆,白色,表面缀以大小不等的褐色或淡红褐色斑点,且以卵的钝端较密。l987年6月27日采自昆明市西山区谷律妥排村l巢,巢筑于农舍内的屋梁上,距地高2.1m。巢内有卵5枚,卵重均为2g,其4枚卵的量度分别为13.2mmx l8 9mm、13.2mm×19.5mm、13.5mmx l9mm、13.3mm×19.6mm。 孵卵期14~I5天,幼鸟为晚成鸟。雏鸟出壳后,两眼紧闭,身体裸露,仅被少量绒羽,体重仅2g,体长32~35mm。第4天雏鸟可见羽区,第7天睁眼,20天后出飞(郑宝赉等l985)。家燕主要以昆虫为食,剖检采自滇西耿马、腾冲、保山等地的l0只鸟胃,采集时间为4~8月。分析结果,胃含物中见有鞘翅目昆虫(8次)、半翅目昆虫(1次)、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7次)、蜻蜓目昆虫(3次)、鳞翅目昆虫(1次)、等翅目的白蚁(1次)、草籽(1次)。动物性食物昆虫占胃内含食物总量的93.I8%,植物性食物占6 81%。 栖息地海拔1 700—2 3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