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Phaenicophaeus tristis saliens(Mayr)
目: 鹃形目
科: 杜鹃科
属: 地鹃属
特征描述: 体形瘦长;通体大都绿灰色;尾羽由外侧向内逐对延长,中央尾羽特长,呈凸尾型;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眼周有一赤红色或淡红色裸区;头部的羽干坚硬如刺;各趾几等长。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共6个亚种,我国有2亚种。saliens亚种分布于广西、云南,而hainanus亚种则分布于海南岛及广州湾。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中央尾羽最宽处达(18♂♀♀)36—58ram,腹部一般沾较少和较淡的棕色;而后者中央尾羽最宽处仅(20♂♀)30--38mm,腹部一般沾较暗浓的棕色,且棕色的范围也较前者范围大(郑作新等,1991)。
采集地: 峨山自玉顶林场1967.11.28.;新平扬武l960.1.25.;景东:城郊1976.10.29.,林街l964.7.27.;蚂蟥箐l957.1.14.,忙垂l957.4.3.,灰窑l964.9.11.,龙潭l957.1.26.;思茅l957.2.14.,l957.5.7.;江城岩脚l972.6.10.;孟连l962.12.9.;孟连宗勒l960.2.8.;永德大雪山1964.4.19—22.;沧源斑洪1964.6.7.;永德孟底l964.8.5.;镇康l960.4.17.;河口南溪l961.4.27.;景洪:大渡岗1960.3.27.,小勐养1960.1.28.,l960.3.27.,l960.4.13.,橄榄坝1960.4.26.;勐腊:勐腊1958.11.21.,l959.5.2—5.,l960.2.11—4.13.,勐仑l959.12.11.,l960.1.6—13.,曼粉茶厂l982.4.27.;曼帕l959.5.11.;勐海l983.6.6.;潞西遮放1962.4.4.。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头顶至上背淡绿灰色,头顶各羽有纤细的黑色羽干纹;眼先黑;额基两侧白色且沿眼上方延伸至耳后,形成白色眉纹,眼下亦具白纹,眼周有一明显的赤红色或暗红色裸区;腰和尾上覆羽的绿灰色略为暗郁,两翅表面和尾羽暗绿并闪蓝辉;尾羽由外侧向内逐对延长,中央尾羽特别长甚,各羽端均具白斑;下体淡棕灰色,颏、喉至上胸具黑色羽干纹;下胸至尾下覆羽淡棕灰色逐渐变为暗灰色。两性相似。 虹膜赤红色,眼周裸露皮肤在繁殖期赤红色,非繁殖期为暗红色;嘴玉石绿,基部色暗;跗蹠和趾灰绿色。
分布: 师宗、峨山、新平、思茅、景东、江城、孟连、永德、镇康、沧源、耿马、腾冲、丽江、河口、蒙自、金平、景洪、勐腊、潞西、盈江、梁河,留鸟。省外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广西南部。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及中南半岛。
资料: 绿嘴地鹃多单个或成对活动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灌木林或竹丛中。性机警而胆怯,多在灌丛或竹丛的地面觅食,活动十分隐蔽,有时亦见在树枝间窜跳,一有惊扰即迅速逃逸。食物以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兼吃野果。剖检3只鸟胃,见有鞘翅目昆虫和稻蝗。 绿嘴地鹃在云南南部3月开始进入繁殖期,自己营巢产卵育雏。据广东昆虫研究所等(1983),绿嘴地鹃通常产4枚白色卵,卵的大小为31×24—32×24.5mm。 栖息地高度海拔500--12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