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Sterna albifrons sinensis Gmelin
目: 鸥形目
科: 鸥科
属: 燕鸥属
特征描述: 为我国所分布燕鸥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易与其他燕鸥相区别。额白、头黑,有黑色贯眼纹;背和两翅灰色;尾羽白色,呈深叉状;下体白色。
亚种分布: 据Howard & Moore(1984),白额燕鸥有9个亚种,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南北美洲、澳洲等地。我国境内有指名亚种和sinensis亚种。其区别在于指名亚种第1枚初级飞羽的羽干淡褐,第2、3枚羽干暗褐色;sinensis亚种的第l枚初级飞羽羽干纯白,第2、3枚羽干淡褐色。前者分布于新疆,后者分布于中国东部及西南部,南至海南岛等地区。
采集地: 耿马孟定1964.5.26.。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额白,白色部分白头侧延达眼后,形成半月状白斑;头顶至后颈黑色;背至腰灰色;尾上覆羽和尾羽纯白,最外侧尾羽特形延长使尾成深叉状;两翅除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黑色和内翈具白缘外,其余飞羽和翅上覆羽与背色。下体纯白。 虹膜暗褐色;嘴橙黄色,先端近黑色;脚橘黄色。
分布: 耿马孟定,夏候鸟。国内分布于东北中部哈尔滨向南至海南岛的整个东部地区,西抵四川,夏候鸟或旅鸟;内蒙河套偶见,台湾,旅鸟。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支那、菲律宾群岛和新几内亚
资料: 栖息于较大水域附近的沼泽、杂草丛、芦苇荡和灌丛中。捕食鱼、虾、小型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此鸟在云南的繁殖情况不详。据蔡其侃(1988),白额燕鸥在北京地区繁殖期为5—7月间,营巢于水域附近的沼泽草丛中,巢置于地面凹处,每窝卵2—4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9—22天。 栖息地高度海拔480m左右。资源现状为罕见种。区系从属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