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Emberiza rutila Pallas
目: 雀形目
科: 雀科
属: 鹀属
特征描述: 全长l29~145mm。繁殖期雄鸟头、上体和喉至胸栗红色;下胸至尾下覆羽鲜黄色。非繁殖期雄鸟和雌鸟,上体橄榄绿,具黑色纵纹;腰至尾上覆羽渲染栗红色;喉胸淡黄色;下体余部鲜黄色。与黄胸鹀和灰头鹀的区别在于翅上、外侧尾羽无显著白斑。
亚种分布:
采集地: 腾冲来凤山l982.11.4.;新平者龙l977.10.16.~ll.4.;景洪小勐养1957.4.12.,l960.4.9.;屏边大围山1985.4.21~23.;耿马勐撒l964.5.2.。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繁殖羽上体,包括头、背、腰、次级飞羽外缘,翅上覆羽、尾上覆羽栗红色;新羽的头、背羽缘或多或少沾棕,形成鳞状纹;初级飞羽褐黑,外(甲+羽)浅淡;尾羽褐黑,端尖或有或无白缘;颏、喉、胸栗红色,新羽的鳞状斑更明显;下胸、腹和尾下覆羽硫磺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上体橄榄褐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翅黑褐色;翅上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外缘棕黄色;初级飞羽外(甲+羽)棕白色;腰和尾上覆羽栗色;颏、喉淡皮黄;颚纹黑色;胸皮黄,个别斑杂栗色;下体余部硫磺色;胁具橄榄褐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褐色,下嘴色淡;跗蹠和趾黄褐色。
分布: 腾冲、耿马、昆明、新平、景洪、屏边、蒙自、金平,为旅鸟、冬候鸟。省外见于东北西北部呼伦贝尔盟,为繁殖鸟;东北部小兴安岭、中部长白山、南部草河口和丹东,河北东陵,为旅鸟(?)、繁殖鸟;东北西南部赤峰、河北平原、陕西南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几江、福建,为旅鸟;广东、广西,为冬候鸟;台湾,为迷鸟。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北部,为繁殖鸟;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北部、尼泊尔、锡金、缅甸、泰国和印度支那半岛。
资料: 冬季结小群多活动于乔木树上,也见于灌丛及农田耕作地边缘,以种子、草籽为食,兼食昆虫。剖检5月采自耿马的l只鸟胃,胃容物全为昆虫碎片。 栖息地海拔500~25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