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仙鹟

拉丁名: Nilatava sundara denotata Bangs et Phillips

目: 雀形目

科: 鹟亚科

属: 仙鹟属

特征描述: 全长l39~175mm。与棕腹大仙鹟十分相似。但雄鸟的前额、头顶至后枕均呈亮钴蓝色;腰至尾上覆羽、翅上小覆羽和颈侧的钴蓝色块斑较辉亮;上体余部的深蓝色较暗浓;胸、腹部的橙棕色较辉亮;尾下覆羽和腋羽的橙棕色与腹部相似。雌鸟上体羽的橄榄褐较鲜亮,而多显绿色;尾上覆羽和尾羽多棕红色;喉、胸和胁部赭褐色稍淡;下腹部多灰褐色。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3亚种(Mayr & Cottrell,1986),中国分布2亚种(郑作新,1987、1994),云南均有分布。

采集地: 维西偏天阁l956.9.10~17.;丽江玉湖l956.8.23.;福贡知子罗(原碧江农中)1978.7.13.;景东:黄草岭l960.5.28.,l964.8.18.~l0.9.,左素营1957.1.9.;西盟南康河1960.1.24.;孟连宗勒l960.2.3.;凤庆白腊l964.7.21.;永德大雪山1964.5.1.;新平者龙打雀山l977.10.13.~l l.14.;勐海l960.2.3.~3.6.;勐腊l959.12.14~20.;景洪橄榄坝l960.4.11.;昆明谷律l990.4.1 1.;绿春:黄连山l985.6.4.,新沟头1972.4.22~24.;屏边大围山1985.4.25.;文山平坝么店l961.6.20.;金平分水岭1996.5.16.~6.17.;云龙曹涧l999.6.16.。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与指名亚种十分相似,仅胸、腹部的橙棕色较暗浓。 雌性成鸟:与指名亚种十分相似,很难鉴别。 幼鸟:1956年8月23日在丽江鲁甸采集l只幼鸟,前额、头顶至后颈和肩羽、背羽、翅上覆羽均呈鳞斑状,每羽具茶黄色羽干纹和近端点斑,羽缘黑褐色;飞羽和尾羽黑褐色;中央尾羽表面和外侧尾羽外缘渲染深蓝色;颏、喉和胸、腹部亦呈鳞斑状,茶黄色较背面稍浅淡。l956年9月23日在维西偏天阁采l只雌性幼鸟,头顶具茶黄色羽干纹,其余体羽与雌鸟相似。1961年6月20日在文山平坝么店又采集1只幼鸟,形态与丽江标本相似,但背面和胸部的黑色羽缘较暗浓,下喉具棕白色喉斑。 虹膜暗褐;嘴黑色(幼鸟嘴褐色,嘴角黄色);跗蹠暗褐色,幼鸟稍浅淡。

分布: 云南西北部丽江、维西、碧罗雪山,西部怒江以东的景东无量山、永德大雪山、凤庆、沧源、耿马、西盟、景洪、勐海、勐腊、永善、昆明、新平、绿春、蒙自、屏边、文山等地,北部高海拔地区,为繁殖鸟;南部低海拔地区,为留鸟或冬候鸟。云南西南部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为与指名亚种的混交地带。省外分布于甘肃东南部文县、西和,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峨眉、甘洛、峨边、石棉、宝兴、西昌、会东、木里、灌县、茂汶,贵州威宁、贵阳、罗甸,广西金秀瑶山、上思等地。国外分布于缅甸北部与指名亚种混交,冬季到达老挝北部和泰国北部。

资料: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山地常绿或落叶阔叶林中的较阴暗处,觅食昆虫及果实。剖检采自潞西勐旺、贡山l2号桥、腾冲大塘和凤庆白腊等地3~7月的6只鸟胃,胃容物中见有蚂蚁(2次)、蜂类(3次)、甲虫(5次)、鳞翅类幼虫(3次)、榕果(1次)、草籽(2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58%,植物性食物占42%。 4月25日在云南东南部屏边大围山采集l只雄性成鸟,睾丸发育,量度为5mm ×lOmm。6月20日在文山县平坝乡的么店和8月23日在云南西北部丽江县鲁甸均采集到尚未脱换稚羽(juvenal plumage)的幼鸟;9月23日又在维西县的偏天阁采集l只头顶部的稚羽尚未完全脱换的雌性幼鸟。证明棕腹仙鹅在云南省境内的繁殖期为4~6月。 栖息地海拔l030~27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