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Niltava surzdara sututara Hodgson
目: 雀形目
科: 鹟亚科
属: 仙鹟属
特征描述: 全长l39~175mm。与棕腹大仙鹟十分相似。但雄鸟的前额、头顶至后枕均呈亮钴蓝色;腰至尾上覆羽、翅上小覆羽和颈侧的钴蓝色块斑较辉亮;上体余部的深蓝色较暗浓;胸、腹部的橙棕色较辉亮;尾下覆羽和腋羽的橙棕色与腹部相似。雌鸟上体羽的橄榄褐较鲜亮,而多显绿色;尾上覆羽和尾羽多棕红色;喉、胸和胁部赭褐色稍淡;下腹部多灰褐色。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3亚种(Mayr & Cottrell,1986),中国分布2亚种(郑作新,1987、1994),云南均有分布。
采集地: 贡山巴坡1973.5.29~31.;孟连宗勒l960.2.3~12.;龙陵小黑山1962.5.12.;潞西勐旺l965.3.14.;腾冲冷水河1965.5.31.;勐海l960.2.3.。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基部至眼先和眼圈丝绒黑色;前额、头顶至后枕辉亮钴蓝色;背和肩羽黑而渲染暗紫蓝色;腰和尾上覆羽辉亮钴蓝色;翅上小覆羽亦呈亮钴蓝色,形成翅上明显的块斑;翅上大、中覆羽、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外缘暗紫蓝色;尾羽黑褐,中央尾羽表面和外侧尾羽外缘紫蓝色;颊、耳羽、颈侧和颏、喉黑色,颈侧和喉部沾紫蓝色,颈侧具亮钴蓝色块斑;胸、腹和两胁橙棕色;翅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亦为橙棕色。 雌性成鸟:前额基部至眼先和眼圈茶黄色;整个上体羽染橄榄褐茶黄色,头顶稍沾灰色;腰至尾上覆羽较多茶黄色;翅和尾羽暗褐;飞羽外缘棕栗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表面与背同色,中央尾羽表面和其余尾羽外缘栗红色;颈侧具亮钴蓝色块斑;颊和耳羽橄榄褐,杂茶黄色细纹;颏至上喉茶黄色,下喉具显著的半圆形白色领斑;胸和胁部深橄榄褐,腹部中央较淡,多少斑杂灰白色;翅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淡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趾、爪角褐色。
分布: 云南西北部贡山,西部龙陵、潞西、腾冲、孟连、勐海,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西藏南部聂拉木、错那、拉隆、樟木、甘马藏布河谷中下游,西藏南部偏东地区、昌都地区西南部。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大吉岭、阿鲁纳查尔邦、阿萨姆邦,缅甸北部,冬季向南迁至孟加拉国、泰国北部,可能在老挝北部繁殖。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