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缝叶莺

拉丁名: Orthotomus sutorius inexpectatus La Touche

目: 雀形目

科: 莺亚科

属: 缝叶莺属

特征描述: 全长l00~145mm。前额棕红、头顶至枕棕橄榄褐;上体橄榄绿黄;飞羽及尾羽暗褐,外缘褐色;下体淡皮黄白色;覆腿羽淡棕红色;雄鸟繁殖期,中央尾羽特别延长。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9亚种(Howard & Moore,1980;Mayr & Cottrell,1986),中国记录2亚种(郑作新,l987、1994),云南记录1亚种。

采集地: 保山坝湾1965.6.25.;潞西:遮放1962.3.30.,芒市l962.4.16.;盈江1960.5.23.;思茅l960.5.9.;墨江l960.5.12.;澜沧l962.12.18.;孟连l962.12.9.;景东:城郊l957.1.20.,l964.9.24~27.,忙垂l957.2.9.,董家山1957.4.8.,左所营1957.1.6~9.;沧源班洪l964.6.11.;勐海l983.6.7~9.;景洪:小勐养l960.4.15.,橄榄坝1960.5.5~9.,嘎栋l989.3.18.;勐腊:城郊1958.1 1.29.,l983.6.25.,勐仑l960.1.2.,1982.5.11.,易武l960.1.28.~2.14.;个旧蛮耗l985.6.29.~7.2.;金平勐拉l956.4.14.;河口:城郊1961.4.23.,南溪l985.5.9~16.;西畴麻栗坡1961.8.8~10.。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棕红;头顶至后枕棕橄榄褐;眼先和细狭的眉纹淡棕白色;颊和耳羽淡棕白并杂有灰黑色细纹;背和肩羽及翅上覆羽橄榄绿黄色;飞羽暗褐,外缘橄榄绿色;尾羽暗棕褐,亦外缘绿色;中央l对尾羽狭窄而特形延长,外侧尾羽先端狭缘淡皮黄色;颏、喉、胸和腹部及尾下覆羽淡棕白,两胁稍浅灰褐色;翅角、翅下覆羽和腋羽淡皮黄白色;覆腿羽淡棕红色。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前额的棕红色较浅淡;背羽的橄榄绿色不如雄鸟艳丽;繁殖期中央尾羽不特形延长。 虹膜淡褐,眼皮红灰;上嘴暗褐,下嘴淡黄;跗蹠、趾和爪红褐色。

分布: 盈江、潞西、保山、耿马、双江、沧源、孟连、澜沧、景东、思茅、墨江、勐海、景洪、勐腊、金平、个旧、蒙自、河口、西畴,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墨脱。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竹林和田园耕作地边的树木灌丛地带。常见单个在林缘活动觅食昆虫。剖检6月采自保山坝湾的l只鸟胃,胃容物全是昆虫碎片。性活跃,鸣叫声十分响亮。多停栖在树枝顶端或电线、电杆上,鸣叫时尾羽上翘。 繁殖期5~7月。l983年6月19日在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海拔800m处,路边山坡林下发现l巢。巢筑在一棵阔叶小树上,离地约2m,巢形呈杯状,用木棉(攀枝花Bombax malabarica)的种毛将一片树叶缝合成杯状,内垫有攀枝花、茅草花和细草丝。巢内深70mm,内径35mm,外径45mm,巢高90mm。巢中无卵,内垫材料较新鲜,好像是刚做成的巢。1985年7月8日在滇南个旧县的蛮耗海拔320m处村寨房前的一棵山玉兰树上发现l巢,树高3.4m,巢位于树的顶端。巢用木棉花将两片树叶缝合而成,内垫有木棉花和细草丝,巢口向北偏西20。。巢材陈旧,雏鸟已经出飞。 栖息地海拔160~12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