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柳莺

拉丁名: Phylloscopus fuscatus fuscatus(Blyth)

目: 雀形目

科: 莺亚科

属: 柳莺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棕腹柳莺稍大,全长ll0~135mm。上体暗褐色,具细狭的淡皮黄色眉纹;下体污白色;颏、喉和腹部中央近白;胸和胁及尾下覆羽棕褐色;翅上无翅斑。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Vaurie(1959)和郑作新(1987)记载褐柳莺4亚种(P.f.fuligiventer、P.f.ribetanus、P.f.weigoldi、P.f.fuscatus),将robustus亚种作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Mayr & Cottrell(1986)列fuscatus、robustus、weigoldi等3亚种,并将fuligiventer单列为种(烟柳莺),而将tibetanus列为fuligiventer的1亚种。Howard & Moore(1980)列褐柳莺为weigoldi和指名亚种。郑作新(1994)列中国分布该2亚种,云南2亚种均有记录。

采集地: 丽江玉湖1956.10.8.;腾冲大塘l960.4.26.;盈江:芒线1965.4.28.,雪梨1965.4.30.;永德勐织l964.4.24.;耿马勐撒l964.4.29.;勐腊勐仑l960.1.12.;景洪普文1960.4.28.;屏边大围山1985.4.27.;昆明谷律l990.4.25.。

形态特征: 与weigoldi亚种十分相似,仅上体的橄榄褐色一般稍浅淡,下体的棕褐色不如前亚种浓艳。

分布: 云南全省大部地区,为旅鸟和冬候鸟。省外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青海东北部和甘肃西北部,为繁殖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湖北、四川、江西、江苏、福建和西藏南部,为旅鸟;广西、广东、湖南、海南和台湾,为冬候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从澳毕河北部至约60°N,向东至雅库特、萨哈林和鄂霍次克的海岸地带,向南达蒙古戈壁阿尔泰和贝加尔地区及朝鲜北部,为繁殖鸟;印度支那半岛、菲律宾、印度阿萨姆和喜马拉雅南坡的山麓地带至中央邦和北方邦西部、孟加拉国和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偶尔见于欧洲西部,阿留申、劳伦斯岛和法拉荣群岛,为冬候鸟。

资料: 栖息于森林和灌木丛林地带,4~7月多见成对或单个活动,冬季见有三五只结群或与其他小型鸟类混群活动的现象,常在树林枝叶间或林缘灌丛问跳跃,也常见在林下地面觅食。食物全为昆虫。剖检4~7月采自云南西部的6只鸟胃,见有鳞翅目昆虫(2次)、膜翅目昆虫(1次)、双翅目昆虫(1次)、鞘翅目小甲虫(3次)、蚯蚓(1次)。胃容物中动物性食物占100%。营巢于灌丛基部,巢深圆,侧面开口,每窝产卵4~6枚,卵色纯白(王香亭等,1991)。 栖息地海拔600~321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古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