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蝗莺

拉丁名: LocusteUa certhiola centralasiae Sushkin

目: 雀形目

科: 莺亚科

属: 蝗莺属

特征描述: 全长l34~140mm。上体棕褐色,头顶至上背具黑色纵纹;眉纹淡棕白;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褐色,羽缘淡棕褐色;下体白色;下喉至上胸具淡褐色细小点斑;胸、胁及尾下覆羽淡黄褐色;尾羽暗棕褐,隐现暗褐色横纹,次端黑褐色,羽端白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Mayr & Cottrell(1986)记录4亚种,将David et Oustaiet(1877)据在中国北京所采标本发表的L.c.minor亚种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所以,中国应分布3亚种,云南分布l亚种。

采集地: 盈江1960.5.20.,新平者龙l977.10.9.。

形态特征: 雌性成鸟:前额暗棕褐,头顶至后枕具粗著的黑色纵纹,羽缘暗棕褐而沾灰色;后颈、上背至尾上覆羽和肩羽棕褐色,后颈的黑色纵纹较细狭,上背黑色纵纹较宽著,下背和腰部几呈纯棕褐色,尾上覆羽近端中央具黑色点斑;翅上覆羽和内侧三级飞羽黑色,宽缘淡棕褐色,内侧三级飞羽内(甲+羽)近端处羽缘具l块淡棕白色点斑;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狭缘淡棕褐色;尾羽棕褐色,隐现暗褐色横纹,近端斑呈黑褐色;中央尾羽表面端缘淡棕褐,下面灰白色;灰白色羽端从中央向外侧逐渐扩大,外侧尾羽具显著的灰白色羽端;眉纹淡棕白色,从前额伸达后枕两侧;眼先和眼后有1条淡褐色贯眼纹;颊和耳羽黄褐,杂有黄白细纹和淡褐色点斑;颏、喉白色,下喉至上胸具细微的黑褐色点斑;颈侧、胸侧和两胁及尾下覆羽淡黄褐色;上胸稍沾淡黄褐色,下胸和腹部中央近白色;翅缘、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翅缘具细小的褐色点斑。 幼鸟:形态与成鸟相似,但上体多褐色,而少棕色;下体浓染黄色;颏、喉呈淡黄色,下喉部的黑褐色点斑较浓著;胸和两胁及尾下覆羽呈暗黄褐色;腹部中央呈淡黄色;尾羽呈暗褐色,羽端灰白色。 虹膜黑褐色;上嘴黑色,嘴缘和下嘴牙黄色;跗蹠、趾和爪淡黄褐色。

分布: 盈江、新平,为旅鸟。省外分布于新疆西部塔里木盆地和天山、东部哈蜜,青海东北门源、柴达木盆地、祁连,内蒙古西部阿拉善、中部伊克昭盟,甘肃武威、张掖、酒泉,为夏候鸟,繁殖鸟;福建福州,为迷鸟。国外分布于亚洲中部,冬季南迁经中国西部至缅甸、印度的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

资料: 栖息于河谷地带水稻田边灌丛和山坡灌木草丛上,单个活动。食物主要是昆虫。 栖息地海拔500~12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在云南为偶见旅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