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Megalurus palustris toklao(Blyth)
目: 雀形目
科: 莺亚科
属: 大尾莺属
特征描述: 全长250~290mm,是莺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尾凸形而尖长;上体暗黄褐色,并具黑色纵纹;上背黑纹特别宽著;眉纹浅黄白色;下体亦呈浅黄白色;上胸散布纤细的黑褐色纵纹。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3亚种(Mayr & Cottrell,1986),中国有l亚种(郑作新,l994),云南有分布。
采集地: 勐腊:勐腊l960.2.15.,勐仑l960.1.7~9.,l982.5.12.,易武l960.1.21.;景洪大勐龙1960.1.14.;勐源:勐海1960.2.3~5.,勐混l958.12.24.;景东:河坝1957.1.11.,l964.7.16.,老龙箐1957.5.7.;镇沅l960.5.16.;双江l960.3.25.;耿马孟定1960.4.15~26.,l964.5.15~23.;潞西:芒市1962.4.26.,遮放1962.3.31.;盈江芒线1965.5.8.;永德勐织l964.4.15.;保山坝湾l965.4.25.~5.6.。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至后枕棕栗色,具纤细的黑褐色细狭纵纹;后颈、上背至尾上覆羽茶黄褐色,后颈、下背和尾上覆羽的黑褐色轴纹较狭而不明显;上背、肩羽和翅上覆羽中央黑色,羽缘淡茶黄色,形成条纹状;飞羽黑褐,外(甲+羽)缘淡茶黄色;尾羽表面亦呈茶黄褐色,中央尾羽较暗,外缘浅淡,羽轴黑色;眉纹白色,眼先和耳羽灰褐;颊和颏、喉白色;胸和腹部淡棕白色,上胸部具黑色细纹;两胁和尾下覆羽浅茶黄褐色,尾下覆羽具黑褐色轴纹;翅缘白,腋羽和翅下覆羽茶黄褐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惟体形略小。 幼鸟:上体多棕红色,下体渲染黄色。 虹膜黄褐;上嘴黑褐色,下嘴牙黄色;跗蹠和趾淡黄褐,爪褐色。
分布: 勐腊、景洪、勐海、双江、耿马、永德、景东、镇沅、保山、腾冲、潞西、盈江、新平、昆明、永善,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贵州贵阳、望谟、罗甸,广西靖西。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印度旁遮普和阿萨姆、印度半岛的塔普蒂河及马哈 纳迪河流域、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西北部和中部平原及整个印度支那地区。
资料: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开阔河谷和平原地带,多见单个停于河流、湖泊和稻田边的苇草或灌木枝条顶梢上。鸣声响亮,悦耳动听。在稻田中或草地上觅食,食物全为昆虫。剖检采自滇西地区的l3个鸟胃,胃容物中见有甲虫、象鼻虫、瓢虫等鞘翅目昆虫(7次),蝗虫等直翅目昆虫(7次),蜻蜓目昆虫(1次),蜂类和蚁类膜翅目昆虫(1次),鳞翅目幼虫(1次),等翅目昆虫白蚁(1次),其他昆虫碎片(3次)。昆虫类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100%。l982年5月12日在勐腊县勐仑发现1巢,巢筑于水塘边稻田埂上的茅草丛中。巢离地0.5m,巢呈球形,洞口朝南,外壁用稻草、茅草和其他草茎叶缠绕而成,内垫有细柔草丝。巢外径l5cm,内径8cm,深9cm。巢内有卵5枚,卵壳乳白色,满布紫褐及灰褐色细小斑纹。卵重49,5枚几相等。测量5枚卵,量度分别为24mm×17.5mm(1枚)、23.5mm×17mm(3枚)、23mm×17mm(1枚)。 栖息地海拔500~18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南亚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