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名 |
ANURA Rafinesque,1815 |
目中文名 |
无尾目 |
科名 |
Bufonidae Gray,1825 |
科中文名 |
蟾蜍科 |
属名 |
Torrentophryne Yang,1996 |
属中文名 |
溪蟾属 |
学名 |
<i>Torrentophryne tuberospinia</i> |
中文名 |
疣棘溪蟾 |
命名信息 |
Yang and Liu,1996 |
selectinfo |
无 |
鉴定特征 |
无 |
亚种信息 |
无 |
采集地 |
无 |
形态描述 |
体型中生等大小,雄蟾体长52-66MM(8♂♂),雌蟾79-85MM(9♀♀)体色浅棕或棕黑色。脊线可见,腹面一般为灰棕色具有棕黑色斑纹;疣粒顶部有黑色刺。背脊有灰色或灰黄色脊纹;四肢背部有或不显横纹;前臂有3道横纹;体痛噖灰白色者斑纹为红棕色,横纹亦为深棕色。通身具较大面密集的疣粒,其上被以刺粒。 头宽略大于头长,为体长的0.3倍;吻棱显著成角状;吻端不超出下颌;头顶平坦;鼻孔位于吻棱之下,吻眼问的中点;鼻间距等于眼问距,小于上眼睑宽;眼径约为头长的1/3;上眼睑外缘具隆起的腺体;瞳孔水平椭圆形,虹彩灰黄色;颊区倾斜至颌缘;耳后腺平扁,发育良好;无鼓膜;无耳柱骨;听囊不成听泡状;舌骨前角与听泡在内侧相接;无上颌齿,无犁骨齿;舌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 前肢明显长,雌蟾尤其明显,0.50倍(♂),0.52倍(♀);指长序3—4—1—2,第1、2指长相等,指端圆,指侧有窄缘膜,指基部无蹼;关节下瘤单一;掌突2个,掌腹面具小疣。后肢长,胫跗关节前伸达眼或近眼;胫长为体长的0.43倍;跗足长为体长的0.67倍(♂)、0.65倍(♀);足长为体长的0.49倍(♂)、0.48倍(♂);趾端圆形,半蹼或2/3蹼;第1、3趾外侧和第5趾内侧蹼达趾端,第4趾两侧蹼达第3关节,再以缘膜达趾端;蹠问无蹼;关节下瘤不显,具2个小的踱突;跗褶细长而显著;头、体和四肢背、腹面被覆圆形和长椭圆形疣粒,疣粒顶部均有黑色或棕色角质刺,体侧疣粒略大,腹部的最小;掌、蹠腹面疣粒稀疏。 雄蟾成体内侧3指有婚垫;无声囊,无雄性线。 2n=22。 蝌蚪:口吸盘与腹吸盘构成一个整体;唇齿式Ⅱ/Ⅲ,口角唇乳突单行,副突2~3个;第44期时,腹吸盘痕迹仍在,但已扁平。四肢已出齐,尾部仍然保留较强的尾肌和尾鳍。生活在海拔2000~2600m的山涧没水的石块上,以腹吸盘吸附在石上,并觅食着生在石上的苔藓或藻类。 |
分类讨论 |
:费梁等认为疣棘溪蟾是缅甸蟾蜍的同物异名问题。现引述费梁等的 陈述: “……。后经费梁、叶昌媛(以下简称费等)查阅缅甸蟾蜍的有关成体形态描述并与Yang et al.(1996)所描述的新种特征比较,发现两者无明显区别,加之两者模式产地基近,前者模式产地在缅甸的甘拜地(Kambaiti)(尖高山西麓,笔者注),后者的模式产地在云南省腾冲的大蒿坪(Dahaoping),两者之间直线距离仅隔30km左右。因此,认为Yang et al.(1996,P.536)所定疣棘溪蟾Torrentophryne tuberospinia新种不宜成立,应为缅甸蟾蜍的同物异名,但其属名应修订为溪蟾属,即种名为缅甸溪蟾8.bur-manus(=Phrynoidis burmanus)。” 我们讨论所持的标准是用产于云南泸水(片马)、腾冲(大蒿坪)活体和标本的鉴别特征那就很有必要J,,与缅甸蟾蜍Bufo burmanus描述的原始文献的l0个特征进行对照(Andersson,1938,P.6~8)(表7和表l0)。表7将两个种对照,至少有8个性状彼此相互区别,这哪里是“同一个物种”!由此我们无法料定,费等有没有查阅过Andersson l938年原始描述。因为费等(2005)文献目录中无此文献,对缅甸蟾蜍的性状不清楚,才用了“距离”作为否定的理由。 顺便提一下,费等用“距离”作为一个判别物种的标准,这种“标准”能成立?将有可能动摇“同域分布”理论的基础。近缘种同域分布在动物界的实例举不胜举。 我们的结论是:在云南,缅甸溪蟾仅发现产于腾冲大塘(前面已作记述),疣棘溪蟾实为一个有效种,不能否定。费梁等将疣棘溪蟾认定为缅甸溪蟾的结论是错误的,必须澄清,避免误导。 此外,我们顺便提一下:《中国红色名录》(虽不是分类学书籍,但代表了该定名者是有其看法的(P.197)。但出现了疣棘溪蟾的种名为Torrentophryne pageoti(Bour.ret,1937)的误定。佩吉蟾蜍8咖pageoti(Bourret,1937)无鼓膜,疣粒密集,看起来似有些相似,应该同属溪蟾属是对的。但是,佩吉蟾蜍:①后肢细长,胫跗关节达吻 端;②趾问仅具微蹼。而疣棘溪蟾的后肢较短,胫跗关节仅达鼓膜区;趾问半蹼或2/3蹼等主要性状差别如此之大,当然二者就不能混为一谈了。 |
分布地 |
高黎贡山由北向南,分布在泸水(片马)、腾冲(大蒿坪)、保山(普 满哨)。 |
生态学 |
无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