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rentophryne ailaoanus 哀牢溪蟾

字段 内容
目名 ANURA Rafinesque,1815
目中文名 无尾目
科名 Bufonidae Gray,1825
科中文名 蟾蜍科
属名 Torrentophryne Yang,1996
属中文名 溪蟾属
学名 <i>Torrentophryne ailaoanus</i>
中文名 哀牢溪蟾
命名信息 (Kou),1984
selectinfo Bufo ailaoanus Kou,1984,两栖爬行动物学报,3(4):40—44(模式标本产地:云南双柏)
鉴定特征 哀牢蟾蜍是本属体型最小的种,雄蟾体长40mm左右,雌蟾52—55mm。腿短,胫跗关节仅达腋部。
亚种信息
采集地
形态描述 一种小体型溪蟾,雄蟾体长40Mm左右(2 ♂♂),四雌蟾52~55mm (4♀♀)。头宽大于头长;吻端钝圆形,向上唇前面倾斜;鼻孔高位,近吻端;头顶平坦;眼问距大于鼻间距;无鼓膜,无耳柱骨,舌软骨前角与听囊直接相连;无犁骨齿;舌长,后端椭圆形;四肢较细弱;前臂及手略超过体长之半;指细长,指长序3—4—1—2;第l、4指几等长,稍长于第2指;第1指关节下瘤不明显;外掌突大而圆,内掌突小而略椭圆形;指间无蹼。后肢短而细,左右跟部不相遇;胫跗关节前伸达眼后 (雌,大姚产)和达腋部(雄);足长于胫;趾端略扁平;第3、5趾几等长;趾问半蹼;第2、3、3趾外侧和第5趾内侧以缘膜达趾端;无关节下瘤,节间具长短肤棱;外蹠突具游离缘;内蹠突为不规则圆形,稍大于内疏突;无跗褶(表6)。 耳后腺较发达,豆状;皮肤粗糙;背面密布均匀的小疣粒,其间散布小疣粒,一般为1mm,大疣不超过l.5mm;纵向观察略排成数列,雄蟾则更明显;腹面疣粒窄而长,分布均匀,较背面者略大;瘰粒圆形;除雌蟾腹部正中疣粒外,其余疣粒均有l颗白色角质颗粒,小疣上多达2颗以上。 生活时为一致的黄绿色或棕黑色,其中一号标本有浅色脊线;耳后腺侧下具不明显的暗色斑纹,2~3个色斑或连成细线状纹;颌缘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纹;腹面浅黄色,雌蟾喉部色浅,雄蟾则有云雾状暗斑;其余胸腹部和四肢腹面具暗色斑纹;指趾端色浅;掌突和蹠突色浅。 雄蟾体较雌蟾小,内侧2指具有棕黄色角质颗粒状婚垫。无声囊,无雄性线。
分类讨论
分布地 大姚、景东、双柏
生态学 目前仅发现栖息于原始林下小流溪及其附近环境中,海拔2550~ 2600m。每年4月清明前后产卵。蝌蚪通体全黑色,有腹吸盘,唇齿式Ⅱ/Ⅲ;唇乳突口角有之,成2行;尾部肌肉较发达,尾鳍末端椭圆形。
图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