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ophrys minor 小角蟾

字段 内容
目名 ANURA Rafinesque,1815
目中文名 无尾目
科名 Megophryidae Noble。1993
科中文名 角蟾科
属名 Megophrys Kehl and van Hasseh,1822
属中文名 角蟾属
学名 <i>Megophrys minor</i>
中文名 小角蟾
命名信息 Stejneger,1926
selectinfo cality:Kwanhsien(Guanxian,now Dujiangyan Shi),Szechwan(Sichuan).
鉴定特征
亚种信息
采集地
形态描述 体型小,雄蟾体长25-31mm(景东9♂♂,陇川2 ♂♂),雌蟾36-50mm (景东1♀,陇川l♀)。通身背面及四肢背面分别为浅棕色或红棕色,棕黄色或 橄榄黄色,胯部和股外侧一般为深肉红色;四肢背面有棕色横纹3~4条;踱底为棕黑 色;胸部有大小不等的棕黑色圆斑;背部皮肤上有小疣粒而略显粗糙;背侧褶极低,似 由角质颗粒组成褶样隆起,排成“V”字形和倒“Y”字形组成的肤棱;体侧有许多小 疣;胸侧及股后各有1对腺质圆疣,该处皮肤可见乳白色小腺体;腹面皮肤光滑。   头宽略小于头长;吻端和吻棱成角状,前端超出下颌甚多,超出长度等于鼻孔至上 唇缘间距离;颊部几垂直,颊面凹人;眼径较大,瞳孔菱形;上眼睑外缘无角状突起; 鼓膜圆形,为眼径的2/3;颞褶自眼后平伸至鼓膜上缘,再下折至肩上方;无犁骨齿; 舌大而圆,后端微缺;前肢强壮适度。   指长,略成棒状,端部圆形;第l、2指几等长;无关节下瘤,内掌突存在,无外 掌突。后肢细长,胫长略超过体长之半;足长短于胫长;趾略扁平,趾问无蹼;无关节 下瘤;内疏突扁平,无外蹠突。   第1、2指背面有灰色天鹅绒样婚垫;有内声囊。   蝌蚪:体小,口部唇褶呈漏斗状,静伏在水底时多卷曲向上方成角样形状,或漂浮 I(体表面,唇褶成浮萍状展开,蝌蚪完全悬于水表面。
分类讨论
分布地 保山、福贡、景东、河口、丽江、龙陵、陇川、泸水、屏边、双柏、腾冲,武定,威信。
生态学 分布于海拔550~2400m的低山至中山带阔叶林下的小山溪旁,尤其喜 亨岩石且灌丛茂密潮湿环境中活动。鸣声“咭、咭、咭”。
图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