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名 |
ANURA Rafinesque,1815 |
目中文名 |
无尾目 |
科名 |
Rhacophoridae Hoffman,1932 |
科中文名 |
树蛙科 |
属名 |
Rhacophorus Kuhl and Hasselt.1882 |
属中文名 |
树蛙属 |
学名 |
<i>Rhacophorus gongshanensis</i> |
中文名 |
贡山树蛙 |
命名信息 |
Yang and Su,1984 |
selectinfo |
无 |
鉴定特征 |
无 |
亚种信息 |
无 |
采集地 |
Rhacophorus gongshanensis Yang and Su,1984,Acta Hml)ert.Sinica,3(3):51(模式标本产地:云南保山、腾冲)(Type locality:Baoshan,Tengchuong, Yunnan). |
形态描述 |
体型中等大小,雄蛙体长53~69mm,雌蛙82mm(腾冲、贡山标本)。 雄蛙头长大于头宽,雌蛙则反之;鼻孔以前之吻部极度向前倾斜,并突出下颌;吻棱显著,颊面凹入;鼻孔位于吻眼之问,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头顶平;鼓膜斜置椭圆形,距眼近;舌后端深缺;犁骨齿直,前端略超过内鼻孔前角,微微斜列至内鼻孔,但不超过。 雄蛙前肢粗壮,雌蛙稍次;前臂及手微超过体长之半;指扁平,吸盘宽大,有横沟;第1指吸盘小;指问蹼达关节下瘤;指侧缘膜明显。后肢长,超过体长的1.5倍;胫跗关节达眼部或眼前;左右跟部重叠多;足略短于胫,雌则反之;趾间蹼发达,仅第4趾蹼达远端关节下瘤,其余达吸盘;关节下瘤圆而小;内跽突小而扁平,椭圆形,无外疏突。 雄蛙体背面均有白色角质小颗粒,雌蛙者较为稀疏;腹面满布扁平疣,下颌及咽胸部疣粒较小,雌蛙下颌面前半部平滑无疣;颞褶自眼后斜至肩上方。 通身背面及四肢背面为绿色或绿黄色,其上散布不规则的浅红棕色斑点或小块,其色彩与吻棱、颞褶、腹面、指趾远端背面同为浅红棕色,或浅肉紫色,或浅紫棕色。 雄蛙有1对咽侧下内声囊。 |
分类讨论 |
无 |
分布地 |
保山、贡山、腾冲 |
生态学 |
生活在高黎贡山山系东西坡面海拔1300~2300m的常绿阔叶林中,可 在大型乔木上栖息。产卵在有水凼上方中小型树叶上,产卵时,将若干片树叶收拢,并产卵于包裹的叶中。产卵季节鸣声低沉。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