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a(Paa)arnoldi 缅北棘蛙

字段 内容
目名 ANURA Rafinesque,1815
目中文名 无尾目
科名 Raninae Gray,1825
科中文名 蛙亚科
属名
属中文名
学名 <i>Rana(Paa)arnoldi</i>
中文名 缅北棘蛙
命名信息 Dubois,1975
selectinfo
鉴定特征
亚种信息
采集地
形态描述 体型中等大小,雄蛙体长68~87mm,雌蛙83~91mm左右。背部橄榄黄绿为基色,疣粒四周一般为黑色斑块;头侧有浅色斑纹;四肢和指、趾背面深浅横纹相间,股、胫背面5-6条;趾蹼灰白色;咽喉部有灰色云样斑;皮肤粗糙而厚实,通体背面有分散的、大小不等的圆形和长形疣粒,其上有小黑刺;四肢背面疣粒略小而稀疏;头侧之颌缘及颞部有密集的小白刺粒,口角及其上方疣粒多而明显;颞褶短而斜直;雄蛙胸部有明显的黑色刺团,刺团间距宽,刺基部为肉质疣状隆起;腹侧疣多而密。咽部刺粒稀少;蹠、趾底有小黑刺;雌蛙腹面光滑。 头较扁平;头宽大于头长;吻圆,超出下颌;吻棱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略近眼;鼓膜隐于皮下;上颌齿细;犁骨齿呈倒“八”字形,咽鼓管孔小而圆;舌椭圆形,后端深缺。 前肢短,前臂及手不达体长之半;指端球状;第l、2指等长;指侧具缘膜;指基下瘤和关节下瘤大而圆;内掌突卵圆形,外掌突窄而长。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鼻孔或略超过;胫长为体长之半;趾端圆球状,趾间全蹼,蹠问有蹼,达蹠长的1/2;第l、5趾外侧缘膜明显;关节下瘤显著;内蹠突长椭圆形,无外蹠突;无跗褶。 雄蛙胸部有2个黑色刺团;内侧第2~3指有黑色锥状刺粒组成的婚垫;有1对内声囊。 蝌蚪:第42期蝌蚪的唇齿式为Ⅱ:5—5/1—1:Ⅱ,或Ⅱ:4—4/1—1:Ⅱ;上唇无乳突,近口角处仅1排乳突和l排副突;下唇乳突2排;角质喙较强;背面黑灰色;尾鳍橄榄黄色;尾肌、尾鳍上有棕黑色大斑。
分类讨论 本种曾鉴定为花棘蛙察隅亚种Rana muaculosa chayuensis Ye[杨大同、苏承业、利思敏:《高黎贡山两栖类和爬行类》(1978)]其后,杨大同主编《云南两栖动物志》(1991)和赵尔宓、杨大同主编《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1997)改为缅北棘蛙Rana arnoldi Dubois(1975)。其理由:①缅北棘蛙与花棘蛙察隅亚种极为相似,且缅北棘蛙发表在前;②缅北棘蛙与花棘蛙察隅亚种的确也存在差别:前者鼓膜小而明显,后者鼓膜隐于皮下,以及背部和体侧有灰黄色斑点等略可区别于花棘蛙察隅亚种,但这可能是种群间的差异,故将其定为缅北棘蛙更为恰当。
分布地 贡山(独龙江)、福贡、泸水、维西。
生态学
图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