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鵙鹛

拉丁名: Gampsorhynchus rufulus torquatus Hume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白头鵙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204~241mm。上嘴尖端明显钩曲;尾比翅长呈凸尾状;头和颏喉白色;上体棕黄褐色;尾羽端缘浅淡;下体淡棕白色;两性羽色相同。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3亚种(Howard & Moore,1980),中国记录2亚种,仅分布于云南。

采集地: 西盟南康河l960.1.19.;勐腊:勐仑曼岗1939.3.20.,新寨l958.5.4.,勐腊1959.;景东小勐养1960.4.13.;河口南溪l985.5.17.。

形态特征: 成鸟:前额至头顶前部和头侧及颏、喉白色;嘴须粗长呈黑色;头顶后部至后颈暗棕黄褐色;背至尾上覆羽和肩羽黄褐色;1条黑色杂暗黄褐色的领环由白色喉斑的下缘伸达颈侧和枕侧,形成围绕头部白色的环带;翅缘棕白色;翅上覆羽和飞羽内(甲+羽)黑褐色,外(甲+羽)黄褐色,外侧初级飞羽的黄褐色较浅淡;尾羽黄褐色,中央轴纹较暗褐,端淡棕白色;胸部皮黄色;胁部和尾下覆羽淡皮黄;下腹部中央近白色;翅下覆羽和飞羽内缘棕黄色;腋羽淡棕白色。 虹膜淡黄色;嘴黄褐色,下嘴较浅淡;跗蹠和趾黄褐色。

分布: 耿马、沧源、西盟、景洪、勐腊、绿春、河口等地,为留鸟。国外分布于缅东南部、泰国北部、越南北部、老挝中部和南部。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竹林和灌木丛林地带。6~7只结群与红嘴相思鸟等鸟类混群活动。食物主要为昆虫,剖检采自盈江大南俄的2只鸟胃,胃容物全为膜翅类和鳞翅类幼虫、蛾及直翅类昆虫残体。 1965年5月7日在盈江雪梨采集时,见1对在山坡阔叶林和竹丛中活动。所采雄鸟的睾丸膨大,量度为llmm×7mm。 据Robson(2000)记载:繁殖期为5~7月。巢呈浅杯状,筑于灌丛中,离地约2m。每窝产卵3~4枚。蛋壳呈淡黄或绿色,在卵的宽端有淡红褐及暗褐色斑纹。卵的量度为29.9mm×17.6mm。 栖息地海拔400~1500m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分布范围为尼泊尔向东至锡金、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和中国云南西部和南部及印度半岛、马来西亚。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南亚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