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Pteruthius flaviscaps ricketti Ogilvie—Grant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鵙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l50~180mm。雄鸟头黑具白色眉纹;背羽纯蓝灰色;尾上覆羽蓝灰,羽端缘黑色;翅和尾羽亮黑色,初级飞羽内(甲+羽)端部具白斑;三级飞羽栗红和金黄色,羽端具黑斑;下体浅灰白色。雌鸟头灰色;背羽灰橄榄褐;飞羽和尾羽表面亮黄绿色;三级飞羽内(甲+羽)端部栗红色,外侧飞羽端部具白斑,外侧尾羽端斑淡黄绿色;喉淡灰;胸腹浅皮黄色。
亚种分布: 郑作新(1963)在“红翅贝鸟鹛在我国的亚种分化,包括一新亚种”一文列出全世界有l0亚种,并描记海南新亚种,共11亚种;Mayr & Paynter(1964)的《世界鸟类名录》中认为有8亚种,将模式产地在云南西部瑞丽江和怒江之间山地的P.f.yunnanensis列为模式产地为福建的P.f.rieketti亚种的同物异名;将模式产地在苏门达腊西北部山地的P.f.leuser亚种,列为模式产地在苏门达腊Singgalang山地的P.f.cameranoi亚种的同物异名;而未录郑作新(1963)描记的海南亚种。 我们将采自云南西部的标本与P.f.rieketti亚种的标本相比较,采自云南西部腾冲和潞西三台山等地的标本,雄鸟耳羽亮黑色,从下嘴基部向后伸达耳羽下部有1道白色颊纹与采自滇东北盐津rieketti亚种雄鸟耳羽暗灰,无白色颊纹,喉、胸部多灰色显著有别。所以,仍将P.f.yunnarwnsis列为l亚种。中国记录4亚种(郑作新,l987、1994),云南分布3亚种。
采集地: 盐津1963.11.23.。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与前亚种相似,但耳羽呈乌灰色,无白色颊纹;背羽蓝灰色较浅淡,而喉胸部的灰色较浓著;翅上三级飞羽基部亮金黄色,近端大部深栗红色,羽端缘黑色。 雌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褐灰色;眼先、眼圈、颊部和耳羽淡灰褐色,羽端杂灰白色;背和肩羽及尾上覆羽橄榄绿褐色,翅缘白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黑褐,狭缘亮黑色;小覆羽和大、中覆羽及飞羽黑色,外缘亮黄绿色;三级飞羽表面几全呈黄绿色,次级飞羽端部具白斑;颏、喉至上胸淡灰褐;下胸至腹部和胁淡皮黄色;下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中央尾羽表面亮黄绿色,具黑色次端斑和亮黄色端缘,外侧尾羽外(甲+羽)大部亮黄绿色;余部黑色,具黄色端斑。 虹膜多变,呈绿色、浅灰白色、淡蓝灰色或琥珀色;上嘴黑色,下嘴铅灰蓝色;跗蹠、趾、爪淡黄褐色。
分布: 云南东北部盐津、永善,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四川成都、雅安、乐山、宜宾、甘孜、凉山等地,贵州西南部兴义、册亨、望谟、罗甸、惠水、平塘,广西龙胜、兴安、融水、金秀、靖西、那坡、宾阳、上林,福建中部和西北部挂墩等地。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