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Pteruthius rufiventer rufiventer Blyth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鵙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l80~200mm。雄鸟头和后颈亮黑色;背部和尾上覆羽深栗红色;翅和尾羽黑色具栗红色端斑;喉至胸浅灰,胸部两侧染黄色;腹部浅红褐色。雌鸟头顶前部灰斑杂黑色,后部亮黑色;背和翅表翠绿色;中央尾羽和外侧尾羽外缘翠绿色;余部与雄鸟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有2亚种(Howard & Moore,1980),中国分布指名亚种,仅见于云南。
采集地: 贡山巴坡1973.12.1~3.;泸水姚家坪1974.2.8~14.;景东磨刀河1964.11.12~17.。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黑色,闪钢蓝色金属光泽;眼先、眼圈、眼下和眼后、耳羽至颈侧黑色;背至腰和尾下覆羽深栗红色;肩羽和翅上覆羽亮黑色,与头顶相似;飞羽黑色,外缘亮黑色,内侧飞羽具深栗红色端斑;尾羽亦呈黑色,外缘和中央尾羽表面闪铜蓝色金属光泽;颏、喉至上胸浅灰色;下胸至腹部和尾下覆羽淡红褐色,下胸两侧渲染黄色,胁部斑杂栗红色;翅缘白色,翅下覆羽黑色,腋羽淡红褐色。 雌性成鸟:前额灰色,羽基和羽端狭缘黑色,呈鳞状斑纹;头顶中部亮黑,羽端杂灰色,,呈斑杂状;头顶后部至后颈亮黑色;眼先、眼圈、眼下和眼后、耳羽至颈侧深灰色,羽端微缀黑色;背和肩羽、翅上小覆羽、大覆羽、中覆羽及飞羽外(甲+羽),呈翠绿色,背羽端缘微缀黑褐色;小翼羽、初级覆羽和第l枚、第2枚初级飞羽及其余飞羽内(甲+羽)呈黑色,内侧次级飞羽具深栗红色端斑;尾上覆羽栗红色;中央尾羽表面和外侧尾羽的外缘翠绿色;中央尾羽的羽轴和外侧尾羽大部黑色;尾羽均具深栗红色端斑;下体与雄鸟相似。 虹膜灰色或蓝灰色;上嘴黑色,下嘴蓝灰色;跗蹠和趾红褐色,爪角褐色。
分布: 云南西北部贡山、泸水,西部景东无量山,陇川江与怒江间山脉,为留鸟。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向东至不丹、印度阿萨姆和缅甸北部。
资料: 栖息于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多见单个或成对在树上和林下灌丛中活动觅食。食物主要是鳞翅目幼虫、甲虫和其他昆虫。性安静,不喜鸣叫。繁殖习性无记录。 栖息地海拔1220~26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属全球性近危种(Collar et al.1994)。分布范围为尼泊尔至不丹,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西部、北部及越南北部。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喜马拉雅山地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