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Garrulax milnei sharpei(Rippon)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噪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224~275mm。头顶至后颈棕红色;背羽橄榄灰绿色;翅和尾羽表面赤红色;颏、喉黑,胸和腹部灰褐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4亚种(Mayr & Paynter,1964;Howard & Moore,1980),中国记录3亚种(郑作新1987、1994),云南记录1亚种。
采集地: 盈江雪梨1965.5.4.;潞西勐旺l965.3.16.;腾冲大塘l960.4.22.~5.15.;泸水姚家坪l974.2.7~9.;澜沧营盘黑山l966.4.10.~5.1.;景东:温卜1964.8.25.,磨刀河1964.11.13.,黄草岭1964.11.7.;马关都龙老君山1961.6.4.;绿春哈德新沟头1972.4.20.~5.8.;屏边大围山1985.4.24.~5.1.。
形态特征: 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亮棕红色;背和肩羽及翅上小、中覆羽橄榄灰绿色,每羽端缘黑色;下背至尾上覆羽橄榄褐色;翅上初级覆羽黑色,微沾红色;大覆羽和飞羽外(甲+羽)赤红色;外侧初级飞羽外(甲+羽)端缘淡红色;最内侧三级飞羽内(甲+羽)具长形白色块斑;飞羽内(甲+羽)和羽端均呈黑褐色;尾羽暗红,外缘鲜红色,羽轴亮黑色;眼先和由鼻孔伸至眼上方的眉纹黑色;眼圈和眉纹后部白色,眼圈前部和颊乌黑;耳羽银灰白色,下部较暗;颏和上喉部乌黑色;下喉至胸部褐灰,羽端具暗色边缘,隐现鳞片状花纹;腹和胁部及尾下覆羽灰褐色。 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羽枝松散,羽色淡而无光泽;前额、头顶至后颈淡棕红色;背至尾上覆羽锈黄褐色;下体灰亦染锈黄褐色。 虹膜褐红色;嘴黑色;跗蹠和趾暗褐色,爪黑褐色。
分布: 云南西部盈江、潞西、腾冲、泸水,西南部澜沧、景东、陇川江与怒江间山地,东南部绿春、屏边、马关等地,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四川东南部南川。国外分布于缅甸克钦邦、掸邦至泰国西北部和老挝、越南北部。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山地沟谷湿性阔叶林的林下灌丛、竹林中。常见几只结小群活动,鸣叫声响亮而嘈杂。杂食性,剖检采自盈江雪梨、潞西勐旺等地的11只鸟胃,胃容物中见有昆虫碎片(7次)、蛹(1次);硬毛悬钩子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12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37%,植物性食物占63%。 据Robson(2000)记述:繁殖期为4~5月。巢呈杯状,筑于灌丛或矮树上,离地面约90cm。每窝产卵2~3枚。蛋壳白色,钝端具少量暗红色、红褐色或近黑色点斑和污迹,量度为25.4~33mm×20.3~20.9mm。 栖息地海拔1300~19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分布范围为中国长江以南、缅甸和泰国北部及印度支那半岛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