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Garrulax erythrocephalus woodi(Stuart Baker)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噪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230~275mm。头顶全部或仅后部呈棕红或栗红色;两翅外缘和尾羽外缘亮金黄绿色;翅上大覆羽栗红色或棕红色,形成明显块斑;背羽大都橄榄灰绿色;腹多呈黄褐色。羽色各亚种变化较大,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原记录l4亚种(Mayr & Paynter,1964;Howard & Moore,1980),中国原记录5亚种(郑作新,l987、1994),云南原记录G.e.woodi、melanostigma和connectens等3亚种。经查阅有关文献和所收藏的标本,据文献记载,将分布于滇西和西北部的红头噪鹛定为G.e.woodi亚种(Mayr & Paynter,1964;郑作新,1976、1987;彭燕章等,1987;郑作新等,l987)。Baker(1922)在红头噪鹛的亚种检索中认为woodi亚种的背和胸部具有大形的黑色点斑,有显著的灰色眉纹,耳羽灰具黑色羽干纹;woodi亚种的模式产地是上缅甸的Loi Song(23°51 ′N,97°49 ′E)。Mayr & Paynter(1964)将Rothschild(1921)依采自云南西部瑞丽江(现称龙川江)和怒江之间山地的标本描记的forresti亚种归列为woodi亚种的同物异名,列示woodi亚种的分布区为缅甸东北部(克钦邦和北掸邦)及云南的毗连地区(怒江迤西)。检查采自forresti亚种的模式产地龙川江与怒江之问的潞西勐旺、腾冲大塘和高黎贡山南段泸水县的片马、姚家坪及北段贡山县的七箐、巴坡等怒江迤西地区的标本(11♂♂,5♀♀)。发现所有标本的背和胸部均有大形的黑色次端点斑,有显著的褐灰色眉纹,耳羽灰具黑色羽干纹,与Baker(1922)所列woodi亚种的检索特征基本相符。但头顶前部羽毛中央黑色,前额基部大多数标本的羽缘灰色,向后转为葡萄红褐色;耳羽灰,渲染浅葡萄红色;肩问部翕羽的黑褐色半圆形次端斑以高黎贡山北段的标本较浓著而数量多,羽缘亦多棕褐色;南段标本的黑褐色点斑较稀少而稍浅淡,羽缘少棕褐色,而多橄榄绿黄色;颏黑、喉部多暗栗红色,具黑色纤细纵纹;胸部具半圆形次端黑色点斑,羽缘棕褐而染葡萄酒红色,上述特征与Rothschild(1921)的记述基本相符。因无G.e.woodi亚种的模式标本加以比较,只能依Mayr & Paynter(1964)和郑作新(1987)等的文献,将怒江迤西地区的标本定为G.e.woodi亚种。1987年7月15~25日采自怒江东岸碧罗雪山的l只雄性成鸟和4只幼鸟,雄性成鸟的形态与高黎贡山的标本相似,但翕羽的点斑较少而多橄榄黄褐色。幼鸟头顶全为棕红色,背羽橄榄黄褐色,翕羽几乎没有黑色点斑;颏黑、喉和胸、腹部棕红褐色,有的胸和颈侧呈现少量黑色次端点斑。1960年4月17日采白镇康的l只雄性成鸟和l964年8月20日采自永德梨梨箐的1只雄鸟与碧罗雪山的标本相似,但翕羽几乎没有黑色点斑,仅后颈至上背有稀少的黑色斑纹;前额和眉纹较多灰色。 1977~1985年期问在云南近中部的哀牢山脉地区采到l只雄性成鸟,4只雌性成鸟,2只性别不明的成鸟,形态与怒江西部的G.e.woodi亚种有明显区别:头顶前部至后颈呈棕红色,前额羽片中央黑褐,羽缘灰棕褐色;眉纹和耳羽银灰白色具黑褐色纤细羽干纹;肩问部翕羽隐现矢状暗褐色次端斑,雄鸟较明显,雌鸟很不明显,羽缘和上背橄榄黄褐色,下背至尾下覆羽呈纯橄榄灰绿色;颏黑、下体余部与怒江西部的woodi亚种相似,但羽色较浅淡,胸部褐黑色点斑较小而多呈三角形。 哀牢山地区标本与采自云南西南部澜沧营盘黑山及西盟山的G.e.melanostigma亚种和云南东南部屏边大围山、绿春哈德的G.e.connectans亚种有显著区别。后2亚种的上背和胸部均无黑褐色点斑;头顶全呈栗红色,前额无黑色纵纹。 综上所述,认为哀牢山脉地区的红头噪鹛是一新亚种,定名为哀牢山亚种(G.e.ailaoshannensis),形态特征居于G.e.woodi与conrtectens亚种之问;怒江以东的碧罗雪山、镇康和永德等地的红头噪鹛应属G.e.woodi亚种与新亚种(G.e.ailaoshannensis)的混交类型。所以,全世界的红头噪鹛分化为l5亚种,中国有6亚种,云南分布4亚种。
采集地: 贡山:独龙江(巴坡三队)1973.12.3.,七箐l973.12.12~14.;福贡碧罗雪山1978.7.4~25.;泸水:片马1974.1.13~21.,姚家坪1974.2.5~Il.;腾冲大塘1960.5.9.;潞西勐旺l965.3.10~15.;镇康l960.4.17.;永德梨梨箐1964.8.20.。
形态特征: 成鸟:前额至头顶前部具黑褐色粗著纵纹,前额基部和眉纹羽缘灰色,头顶前部羽缘葡萄红褐色,头顶后部至后颈纯棕红色;翕羽至上背和肩羽橄榄黄褐色,具大形黑褐色次端点斑,羽缘葡萄红褐色;下背至尾上覆羽灰橄榄绿;翅上小、中覆羽与上背同色,羽缘稍浅淡;大覆羽外(甲+羽)和端部栗红色,形成显著块斑;初级覆羽和飞羽外(甲+羽)金亮黄绿色,内(甲+羽)黑褐色;最内侧三级飞羽表面暗灰黄绿色;尾羽表面暗黄绿色,外缘亮金黄绿色;眼先和颊黑色;眉纹暗灰;耳羽灰葡萄红褐色,具黑色羽干纹;颏黑;喉暗栗红褐色,具黑色纵纹,有的上喉部多渲染黑褐色;颈侧和胸黄褐色,具半圆形黑褐色次端点斑;上胸部渲染葡萄红褐色,下胸部羽缘稍浅淡;腹部和胁及尾下覆羽暗黄褐色。 幼鸟:1978年7月4~25日采自云南西北部碧罗雪山的3只幼鸟,体羽的羽枝松散,飞羽和尾羽已经长出,似成鸟;前额至后枕暗棕红色;后颈至上背棕褐色;下背至尾上覆羽灰橄榄褐;颏黑、喉和下体余部棕褐色,有的喉部多污灰褐色;胸部呈现少量黑褐色次端斑。 虹膜淡褐色;嘴黑色;跗蹠、趾和爪红褐色。
分布: 云南西北部贡山、福贡、泸水,西部腾冲、潞西、永德、镇康、陇川江和怒江之间山地,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四川西部康定(李桂垣等,1993)。国外分布于缅甸东北部克钦邦和北掸邦。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