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翅噪鹛

拉丁名: Garrulax squamatus(Gould)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噪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l98~250mm。眉纹黑色;体羽棕黄褐色,端缘黑色,呈鳞斑状;初级飞羽外缘亮灰蓝色;翅上覆羽和次级飞羽外缘栗红色,形成翅上明显的块斑,翅的余部黑色。有2种色型:褐色型头顶和头侧染灰而少棕黄褐色,尾羽黑色;棕色型头顶和头侧与背同呈棕黄褐色,尾古铜褐色;2种色型的羽端均呈栗红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采集地: 贡山:巴坡l973.11.23.,马库l973.11.14~19.,l990.10.14.;澜沧营盘黑山1965.5.29.;永德梨梨箐1964.8.21.;盈江雪梨l965.5.8.。

形态特征: 成鸟:褐色型鸟的前额、头顶至后枕灰橄榄褐,后颈至背和肩羽转呈黄褐色,羽缘黑色,成鳞斑状;眉纹黑色,眼先、眼圈、颊部、耳羽灰橄榄褐色;颈侧与背同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翅上覆羽黄褐色,羽端狭缘黑色,外缘栗红色;飞羽黑褐,初级飞羽外(甲+羽)亮蓝灰色,次级飞羽外缘栗红色,与翅上覆羽外缘相连,形成翅上明显的栗红色块斑;尾上覆羽棕红褐色,尾羽黑色具栗红色端斑;颏和上喉的黄褐色较浅淡而沾灰色,下喉至胸和腹部呈黄褐色,羽端狭缘黑褐色。但黄褐色不如背羽鲜亮,鳞斑状花纹亦不如背部明显;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呈棕红褐色,但不如尾上覆羽浓著。 棕色型鸟与褐色型相似,但前额、头顶至后枕不染灰色,而与背同色;背羽的黄褐色较浓艳而显棕黄褐色;翅上覆羽和次级飞羽外(甲+羽)的栗红色较暗;尾羽呈古铜褐色,亦具栗红色端斑;下体亦呈棕黄褐色,鳞斑状花纹不如背部明显。 亚成鸟:据1964年8月21目采自永德的l号雌性亚成鸟描记,与棕色型成鸟相似,前额、头顶至后枕和背羽呈棕黄褐色,但羽色不如成鸟鲜亮,羽枝较松散,羽端黑缘较狭细,鳞状斑纹不甚明显;嘴角黄而柔软;下体新换的羽毛呈黄褐色,黑色羽缘较明显。 幼鸟:据l990年10月14日采自贡山马库的标本描记,与成鸟相似,前额、头顶至后枕和背羽淡黄褐色,羽缘暗褐,羽枝松散,羽毛无光泽;眉纹黑色;眼先和眼圈的黄褐色较浅淡;下体暗黄褐色,羽干纹较鲜亮,羽枝松散,羽端无黑缘;初级飞羽外(甲+羽)亮蓝灰色,次级飞羽和大覆羽外缘栗红色。 虹膜牙白色或淡蓝白色;上嘴黑色,下嘴暗褐色;跗蹠、趾、爪暗黄褐色。

分布: 云南西部盈江、怒江与陇川江问山脉、永德、澜沧和西北部贡山、东南部屏边大围山,为留鸟。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从尼泊尔向东至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北部和西部钦山;越南西北部沙坝曾有记录。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林下灌木竹林中,多见在近溪流边的阴湿处活动觅食,单个或两三只结小群。杂食性,剖检采自盈江的l只鸟胃,胃容物中见有鞘翅类幼虫和果实,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重量的l3%,植物性食物占87%。 据Robson(2000)记载:在东南亚地区的繁殖期为4~7月。巢呈杯形,巢筑于灌丛或藤条缠绕的密集处,离地面1.2~1.8m。每窝产卵2~4枚,蛋壳呈闪亮的淡蓝色,具轻微的绿色渲染,量度为29.5mm × 20.8mm,巢内常有红翅凤头鹃的卵寄孵。 栖息地海拔1500~2lOO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分布范围为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中国云南西部至东南部和印度支那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