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颊噪鹛

拉丁名: Garrulax sannio comis Deignan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噪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204~260mm。头顶栗红褐色;眼先、眉纹和颊部白色;背面纯棕褐或橄榄褐色;腹部皮黄;肛羽和尾下覆羽铁锈黄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4亚种(Mayr & Paynter,1964;Howard & Moore,1980),中国分布3亚种(郑作新,l987、1994),云南记录3亚种。

采集地: 盈江芒线1965.6.11.;潞西遮放1962.4.5.;腾冲:城郊1960.3.27.~4.2.,界头l965.6.1 1~12.,大塘l965.5.23.~6.4.,和顺乡1984.5.7.;保山:保山城郊1960.3.22.,坝湾l965.6.24.,沙河l984.5.3.;龙陵小黑山1962.5.9.;临沧马台1964.8.20.;沧源斑洪l964.6.11.;耿马孟定四方井1964.5.18.;凤庆白腊l964.7.23.;双江:董过l960.4.6.,青平l964.4.29.;镇康l960.4.21.;永德:曼来1960.4.27.,蚂蟥箐1964.4.12.,勐底l964.8~9.;泸水l960.5.2~8.;贡山双拉洼1973.6.21.~7.30.;福贡1978.8.10.;维西l959,.9.8~11.;德钦l960.8.9.,丽江鲁甸l956.8.20~28.;宾川鸡足山1981.11.8~13.,l984.7.17.;思茅l960.5.7.;景东:董家山l957.2.10.,左所营1957.1.9.,川河1957.1.11~16.,灰窑l964.9.10.,林街l964.7.22.,l976.11.4.,城郊1964.9.14~23.,磨刀河1964.7.15.~ll.6.;镇沅l960.5.16.;澜沧l960.1.9.;勐海1960.1.31.~2.18.;景洪:橄榄坝l960.5.9.,小勐养1960.4.6.,攸乐山1960.3.26.,普文1960.4.1.~5.1.;勐海:易武1960.1.21~28.,勐仑l960.1.6~11.;江城岩脚1972.6.14.27.;绿春大红山1972.5.23.;新平l972.12.10~24.;个旧蛮耗l985.7.3.;石屏龙朋1985.6.18.;昆明:花红洞l979.2.14~19.,谷律l986.5.24.。

形态特征: 与指名亚种相似,但眉纹或多或少沾栗红褐色;眼先和颊部多呈淡皮黄白色;背羽主要呈橄榄褐色,棕褐色不如ablectans亚种浓著,头顶的栗红褐色也较浅淡;眼后至耳羽栗红褐色。 幼鸟:据l985年6月18 日采自石屏龙朋的2只刚出飞的幼鸟描记:全身羽毛的羽枝松散;翅上覆羽和飞羽长出,羽基被鞘;尾羽尚未长出,羽色与成鸟相似;前额、头顶至后枕栗红褐色;背羽和翅表橄榄褐色沾淡棕色;颏、喉至胸淡栗红褐色;腹部皮黄色;胁部淡棕褐色。

分布: 广泛分布于德宏州、怒江州、临沧地区、大理州、丽江地区、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玉溪地区、昆明市、楚雄州和红河州的元江潞西、蒙自以北地区;云南东南部和东部地区有与指名亚种混交类群,东北部昭通地区盐津、绥江一带有与oblectans亚种混交的类群,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四川西南部的西昌、会东、米易、木里、盐源等和西藏东南部及昌都地区。国外分布于缅甸东北部和老挝、越南北部。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低山丘陵及河谷溪流边缘的灌木草丛之中,四五只结小群活动,鸣叫声噪杂而响亮。杂食性,剖检采自滇西地区的37只鸟胃,胃容物中见有小甲虫和天牛幼虫残体(24次)、蝗虫(2次)、蜻蜓(1次)、蚂蚁(4次)、鳞翅类幼虫(4次)、蝽类(1次)、其他昆虫碎片(9次);植物种子(12次)、草莓果实(4次)、悬钩子种子(5次)、其他果实(7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食物总量的48%,植物性食物占52%。 在亚洲东南部的繁殖期为2~8月。巢营于灌丛或树上,离地0.6~6m,巢呈相当结实的杯状。每窝产卵3~4枚。蛋壳呈淡蓝色或淡蓝绿色以至淡绿白色。卵的量度为26mm×19.4mm(Robson,2000)。 栖息地海拔350~25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分布范围为印度东北部,缅甸东部和北部,中国华中、华南(包括海南岛)和西南部至印度支那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