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

拉丁名: Garrulax canoYus namtiense La Touche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噪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l97~245mm。头顶至后颈和背羽橄榄绿褐色,渲染棕黄色;翅和尾羽棕黄褐色;喉、胸和胁部及尾下覆羽棕黄或皮黄色;前额、头顶至上背和喉至上胸具暗褐色羽于纹;腹部中央灰色;眼圈和眉纹白色,犹如娥眉状,故有“画眉”鸟之称。

亚种分布: 全世界原记录3亚种(Mayr & Paynter,1964;Howard & Moore,1980),中国均有分布(郑作新,l987、1994)。郑宝赉和杨岚(1980)依据云南西南部的标本鉴定了G.c.menglieinsis新亚种,郑作新(1987)和郑作新等(1987)将其归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并提出该新亚种如能确立,是否应以G.C.namtiense为名的意见。G.c.namtiense是La Touche(1923)依云南东南部河口所采l号雄鸟标本记录的亚种,后被Mayr & Paynter(1964)归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笔者再次将云南西南部所采标本与东南部namtiense亚种的模式产地河口及其邻近地区屏边大围山、蒙自所采标本相比较,发现两地标本相似,体羽的棕黄色(尤其是喉和胸部的羽色)以云南西南部潞西、瑞丽、孟连、澜沧等地的标本为最浅淡,几乎呈淡皮黄色,向东有逐渐加深的趋势。但是,云南东南部的标本与采自广西金秀、湖北宣恩、四川秀山、贵州江口、安徽怀宁和云南东北部盐津等地的指名亚种标本相比较,指名亚种的体羽显著多棕黄色,有的标本的喉胸部几呈棕红色。所以,云南西南部至东南部的画眉确实存在地理分化现象,应予以承认,按命名法规的优先律原则,恢复La Touche(1923)提出的G.C.namtiense亚种名称,将G.C.rnengliensis归列为同物异名。因此,全世界画眉分化为4亚种,云南分布2亚种。

采集地: 河口1961.4.22.,l975.5.;屏边大围山1985.5.16.,孟连l960.1.29.,1962.12.11.;潞西:三台山l962.4.10.,芒市l962.4.25.;江城岩脚l972.6.12~18.;蒙自期路白1985.4.25.;勐腊易武l960.1.17.;勐腊l983.6.22.;澜沧l960.2.26.;瑞丽弄岛1992.12.24.。

形态特征: 与指名亚种相似,但上体橄榄褐而少棕黄色渲染;耳羽橄榄褐而非棕褐色;颏、喉至上胸呈淡皮黄色而非棕黄色;腹部的灰色也稍浅淡。

分布: 云南西南部盈江、瑞丽、腾冲、潞西、保山、双江、景洪、勐海、勐腊、澜沧、孟连、江城,云南东南部蒙自、屏边、河口,为留鸟。国外分布于老挝北部和越南北部。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低山丘陵地带,在灌丛、草丛、竹林中活动觅食。繁殖期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结小群活动。杂食性,嗜食昆虫,剖检4月采自滇西双江勐峨的2只鸟胃,胃容物中有鳞翅类幼虫残体、鞘翅类甲虫碎片和蚂蚁、蜂等昆虫残体。 繁殖期一般在4~7月,每年繁殖2次或2次以上(郑作新等,1987)。1977年4月30日,在贵州望谟县纳上林场(海拔680m)栎树林缘农田边采得1巢。巢筑在草灌丛中的小栎树上,很隐蔽,离地高仅0.3m。巢呈浅碗状,巢的外层用栎树叶叠成,中层用细树枝、茅草编织,内层为更细的树枝,巢内无铺垫物。巢高16.0cm,深7.0cm,外径9.4cm,内径8.0cm。巢内有4枚卵,呈椭圆形和卵圆形,浅蓝色,光滑无斑。4枚卵平均重6.8(6.5~7.0)g,量度平均为25.9(25.0~26.5)mm×20.5(20.0~21.0)mm(吴至康等,1986)。 画眉鸣叫声委婉、动听而响亮,善于鸣唱和好斗,是中国传统的笼养观赏鸟。 栖息地海拔2000m以下。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中国西南、华中和华南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