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噪鹛

拉丁名: Garrulax chinensis lochmius Deignan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噪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240~290mm,比画眉稍大。头顶蓝灰;背羽大都橄榄绿褐色;额、眼周和颏、喉黑色;颊部和耳羽白色(滇西lochmius亚种和滇东南部的指名亚种),形成显著的白色块斑;胸、腹部多灰褐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6亚种(Mayr & Paynter,1964)或5亚种(Howard & Moore,1980),中国分布3亚种(郑作新,l994),云南有2亚种。

采集地: 潞西三台山l962.4.15~19;耿马四方井l964.5.17.;盈江大南俄1965.4.14~30;永德勐织1964.4.21.,l964.9.19.;沧源斑洪l964.6.7~12;西盟南康河l960.1.15.;孟连宗勒l960.2.18.,l962.12.8~12;澜沧1960.2.26.;勐海l960.2.26.;景洪:嘎栋1989.3.20.,橄榄坝1960.4.9.,小勐养1960.3.28.~4.16.;勐腊:曼帕1959.5.13.,勐捧1960.3.1.,勐醒l959.12.15.,勐仑l959.1.13.~l960.1.13.,易武l960.1.20.,城郊1959.6.18.,l960.3.7.~5.10.,曼粉l982.5.4.。

形态特征: 与指名亚种相似,但后颈至上背几无灰彩,与下背、肩羽和尾上覆羽同呈橄榄绿黄褐色,与头顶的蓝灰色分界明显;颊和耳羽亦呈白色。

分布: 云南西部盈江、瑞丽、潞西、耿马、镇康、永德、沧源、西盟和西南部、孟连、澜沧、勐海、景洪、勐腊等地,为留鸟。国外分布于缅甸掸邦北部向南至德林达依北部,泰国北部和东部高原的西北部,老挝西北部。

资料: 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的林下和林缘灌木草丛地带,也见在田坝区和居民点周围的灌木草丛、竹林中活动。五六只或十多只结成小群,鸣叫声婉转、悦耳、动听。杂食性,剖检采自滇西地区的4~12月份的标本,l2个鸟胃。胃容物中见有鞘翅目昆虫(4次)、蜻蜓(1次)、膜翅目的蚂蚁(1次)和其他昆虫碎片(6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47.3%;另有榕树果实(2次)、野生植物种子(7次)、草莓(1次)、稻谷(3次)、绿豆(1次),植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52.7%。 据Robson(2000)记述,黑喉噪鹛在东南亚地区的繁殖期为4~6月。巢呈杯状,在灌木或竹丛之中,距地高度2.1m以上。每窝产卵3~5枚。蛋壳呈乳白色或蓝色,卵的量度为31.2~31.7mm X 21.8~22.9mm(据propinquus亚种)。 栖息地约海拔l00~12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中南半岛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