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Garrulax striatus cranbrooki(Kinnear)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噪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295~340mm。头顶具暗栗红褐色长形羽冠;背面栗红褐色,满布白色纤细轴纹;颏、喉栗红褐色,胸、腹部转为黄褐色,亦具白色纵纹。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4亚种(Mayr & Paynter,1964;Howard & Moore,1980),中国有2亚种(郑作新,l994),云南分布1亚种。
采集地: 贡山:巴坡l973.5.17.~6.8.,巴坡三队l973.11.1 1.27.~l2.22.,青兰丹1973.11.15~17.,七箐l973.12.12~23.,独龙江思那罗l990.9.22.,木里哇1990.11.11.;泸水:片马1974.1.14~18.,姚家坪1974.2.11.。
形态特征: 成鸟:前额至后枕暗栗红褐色,羽毛渐长,形成羽冠;眉纹黑色从眼上伸达枕侧;眼先、眼周、颊部和耳羽及颏、喉呈栗红褐色,满布白色细纹;背至尾上覆羽、肩羽和翅上覆羽亦呈栗红褐色,轴纹白色;胸、腹部至尾下覆羽、两胁和覆腿羽黄褐色,下腹部较浅淡,胸和上腹部的白色条纹较粗著;翅和尾羽表面暗栗红褐色,飞羽内(甲+羽)黑褐,初级飞羽外(甲+羽)大部银灰白色。 虹膜红褐色;嘴黑褐;跗蹠和趾、爪铅灰褐色。
分布: 云南西北部独龙江河谷和泸水以北的高黎贡山地区,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墨脱。国外分布于不丹中部向东至印度阿萨姆和缅甸钦山、东北部克钦邦。
资料: 栖息于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繁殖季节成对或单个活动,秋冬季节常七八只结群在林下和林缘灌中活动,也见在林冠的茂密处活动觅食。杂食性,剖检鸟胃见有浆果及其他植物种子和昆虫。采于5月的雄鸟睾丸膨大达24mm×10mm。在东南亚地区的繁殖期为4~7月。巢呈浅碗状,筑于树木或灌丛之中,距地高1~6m。每窝产卵2~3枚,蛋壳淡绿蓝或淡蓝至近白色,散布一些暗褐红色斑纹,卵的量度为31.5mm×23.5mm(Robson,2000)。 栖息地海拔1250~2600m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喜马拉雅山地东南部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