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鹛

拉丁名: Timalia pileata smithi Deignan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l50~189mm。白色眉纹从前额基部伸达眼的上方;前额至后枕栗红色;后颈、上背至尾上覆羽和肩羽橄榄褐色;翅和尾羽棕褐色;眼先黑色;耳羽银灰色;喉至胸部白色,布有黑色纵纹;腹部皮黄色;胁和尾下覆羽黄褐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6亚种(Howard & Moore,1980),中国分布l亚种(郑作新,1994),云南有记录。

采集地: 潞西遮放1962.4.4.;泸水大兰茂1974.2.20.;双江勐峨l964.6.24~28.;景东:川河l957.1.10~16.,林街l964.7.30.;勐海l983.6.10.;景洪:优乐山l960.3.26.,大渡岗1960.3.25.;勐腊:易武1960.1.28.,大龙哈1982.5.6.;金平勐拉l975.4.19.;个旧蛮耗1985.6.30.。

形态特征: 成鸟:前额、头顶至后枕栗红色;后颈、上背至尾上覆羽和肩羽橄榄棕褐色,上背隐现褐色纤细纵纹;翅上覆羽和飞羽表面棕褐色,飞羽内(甲+羽)黑褐色;尾羽棕褐色,隐现暗褐色横纹;眉纹白色,从前额基部伸达眼的上方;眼先和眼圈前缘和后缘黑色,眼圈上、下缘白色;耳羽前部银灰白色,羽端转呈灰色;颈侧暗灰褐色;颏、喉至上胸白色,散布黑色纤细纵纹;下胸和腹部皮黄色;胁和尾下覆羽棕黄褐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羽枝松散,羽色较少光泽;头顶的栗红色浅淡。 虹膜朱红色;嘴黑色,幼鸟下嘴基部黄色;跗蹠和趾暗褐色,爪角褐色。

分布: 云南西部潞西、泸水、耿马、双江,西南部景东、景洪、勐海、勐腊,东南部金平、个旧、河口,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和南部,广西金秀、梧州、邑宁、龙州,广东西江。国外分布于缅甸克钦邦和掸邦、越南北部、老挝北部和泰国北部。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开阔河谷、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带。结小群在草丛、灌丛、竹林等生境活动觅食。剖检采自滇西的6只鸟胃,胃容物见有小甲虫(3次)、蝗虫(2次)、昆虫碎片(2次);花蕊(1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重量的97.1%,植物性食物占2.9%。据tlobson(2000)记述:繁殖期为4~9月。巢成粗糙的球形或椭圆形,侧面开口,有时成深杯形。巢筑于灌丛或幼树上,离地面0.9 m以上。窝卵数2~5枚。蛋壳呈亮白色(极少数为粉红色),在宽端具橄榄褐或红褐色斑纹。卵的量度为19mm×14.5mm。 栖息地海拔310~1450m。资源现况为稀有种。分布范围为喜马拉雅山脉尼泊尔以东至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泰国,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西部和南部、贵州南部、广西南部,印度支那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南亚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