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鹪鹛

拉丁名: Napothera brevicaudata stevensi(Kinnear)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鹪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l46~160mm。头顶至上背黄褐色,具纤细的白色羽干纹和黑褐色羽缘,呈鳞斑状;下背至尾上覆羽和飞羽及尾羽表面暗棕褐色;大覆羽和飞羽尖端具白色点斑;头侧灰褐,斑杂黑褐色羽缘及灰白色细纹;颏、喉灰白色,具暗褐色粗著纵纹;胸和腹部棕黄褐色(venningi亚种)或茶黄褐色(stevensi亚种)。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8亚种(Howard & Moore,l980),我国分布2亚种(郑作新,1994),云南均有记录。

采集地: 绿春新沟头l972.4.7.。

形态特征: 成鸟:与前亚种相似,但头顶至上背多橄榄褐色;喉部少白色;胸和腹部焦茶黄褐色;羽缘淡皮黄色,呈斑杂状;胁和尾下覆羽多褐色。

分布: 分布于云南东南部绿春,为留鸟。省外见于广西西南部。国外分布于老挝北部和越南北部及中部。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林下,常见单个或结小群在裸露的岩石上活动觅食,食物主要是昆虫。据Robson(2000)记述:在东南亚的繁殖期为1~7月。巢成球形或深杯形,筑在地上或岩石隙问。窝卵数2~4枚。蛋壳白色,在宽端有红色或紫褐色斑纹。卵的量度为21.6mm ×15.7mm。 栖息地海拔700~1 0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分布范围为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东北部和西南部、泰国北部和东南部、印度支那半岛及马来西亚北部。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南亚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