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岩鹪鹛

拉丁名: Napothera crispifrons armamensis(Delacour et Jabouille)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鹪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l74~185mm。头顶至上背灰褐色,具纤细的白色羽干纹和黑褐色羽缘,呈鳞斑状花纹;下背至尾上覆羽及飞羽和尾羽表面棕褐色;喉白而具黑色粗著纵纹;胸、腹部灰白;胁和尾下覆羽棕褐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3亚种(Howard & Moore,1980),我国分布1亚种(郑作新,1994),仅记录于云南。

采集地: 勐腊勐仑1959.12.13.,l960.1.4.。

形态特征: 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和上背灰橄榄褐色,具白色纤细羽干纹和黑褐色羽缘,呈鳞状花纹;下背至尾上覆羽暗棕褐色;翅上覆羽和飞羽表面亦呈棕褐色,内(甲+羽)黑褐色;内侧飞羽的羽端中央有白色点斑;尾羽暗棕褐,羽片中央近黑褐色;眉纹、眼先、眼周、颊部和耳羽灰褐,羽干纹淡黄白色,羽缘黑褐色,呈斑杂状;颏、喉白色,具黑色粗著纵纹;胸至腹部浅灰褐,羽干细纹近白色,有的斑杂黑褐色纵纹;胁和下腹部暗棕褐色;尾下覆羽棕红褐色。 虹膜红褐色;嘴黑褐色,嘴端和嘴缘较浅淡;跗蹠和趾灰褐色,爪角褐色。

分布: 云南西南部西双版纳勐腊,为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北部越南、老挝。

资料: 栖息于热带石灰岩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单个或成对在林下岩石上活动觅食昆虫和陆生螺类。据Robson(2000)记述:繁殖期为4~5月。巢成圆丘形,筑于岩石缝隙间。窝卵数5枚。蛋壳呈白色或粉白色,宽端具褐色或红褐色斑纹。 栖息地海拔600~10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分布范围缅甸南部、泰国、老挝、越南和中国云南西南部西双版纳。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印度支那半岛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