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颈钩嘴鹛

拉丁名: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similis×albipectus×mcorutitus

目: 雀形目

科: 画鹛亚科

属: 钩嘴鹛属

特征描述: 全长l60~203mm。头顶和背羽橄榄褐色,后颈和颈侧棕红色;具显著的白色眉纹;颏、喉至胸白色;胸部具橄榄褐色或棕栗红色与白色相间的纵纹,分布于海南岛和台湾的亚种胸部的条纹呈黑褐色;下体余部橄榄褐以至棕褐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14亚种(Howard & Moore,1980),我国分布10亚种(郑作新, 1994),云南记录3亚种及其居间类群。

采集地: 昆明:筇竹寺1964.3.15.,西山l966.12.22.;景东:左所营l957.1.9.,林街1964.7.22.~8.1.,温朴l964.9.1.,无量山1957.3.23.,川河l957.1.11.;镇沅1960.5.16.;景谷永平l960.5.11.;新平l976.12.15~23.;弥勒东山l985.5.23~25.。

形态特征: 背部橄榄褐,渲染棕褐色;下喉至胸具橄榄褐色或淡栗褐色纵纹,羽缘白色;下体余部也多渲染橄榄黄褐色。个体变异较大。 幼鸟:1964年8月22日在景东采集l只刚出飞的幼鸟,体羽松散,飞羽和尾羽基部被鞘;头顶和背至尾上覆羽呈棕红褐色;后颈棕红色;飞羽和尾羽表面棕褐色;眉纹白色;眼先黑褐色,眼后黑褐沾棕红色;耳羽和颈侧棕红色;颏和上喉及腹部近白色,下喉至胸棕红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棕红褐色。

分布: 昆明、景东、景谷、镇沅、宜良、弥勒、新平,为留鸟。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常绿阔叶林、竹林和次生灌丛地带。结小群活动,鸣叫声优雅动听,类似“找哥哥……找哥哥”,清脆而富有韵律。性杂食,剖检采白滇西的l5只鸟胃.胃内容物有鞘翅类甲虫(7次)、直翅类蟋蟀等(3次)、鳞翅类幼虫(3次)、其他昆虫碎片(5次);草莓、悬钩子和草籽等植物性食物(6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重量的68.3%;植物性食物占31.7%。据Robson(2000)记述:繁殖期为1~5月。巢成圆球形或半球形,筑在地面上的土洞内或低矮的灌丛之中,离地面约1m。窝卵数2~5枚。蛋壳呈亮白色。卵的量度为23.4mm X l7.4mm。1985年4月30日在滇南屏边大围山发现一巢,巢筑于密林下土坡旁的地面上,隐蔽较好。巢成碗状,外壁以竹叶和阔叶相杂构成,内垫有柔软的纤维。巢的量度:外径为13cm,内径为8.5cm ×6cm,高11.5~12cm。巢内有3枚卵,卵壳白色,量度分别为23.1mm ×l7.5mm、23.7mm×18.0mm、23.7mm ×l8.0mm。 栖息地海拔80~2 6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分布范围为印度次大陆北部和东北部、缅甸西部和北部、老挝中部和北部、越南北部;中国西自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北抵秦岭,东达福建、台湾,南至广东、广西和海南岛。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南亚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