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鸫

拉丁名: Turdus rubrocanus gouldi(Verreaux)

目: 雀形目

科: (1)鸫亚科

属: 鸫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250mm。头暗灰褐色;后颈及颈侧和喉至上胸烟灰褐色;背至尾上覆羽和肩羽及胸、腹部全呈棕栗色;翅和尾羽黑褐色;尾上覆羽棕栗色;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色羽干纹和端缘。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2亚种(Howard & Moore,1980),均见于中国(郑作新等,1995),云南仅有l亚种。

采集地: 中甸:吉沙l981.8.22.,小中甸1981.8.17~28.;德钦l960.7.27.;维西犁地坪l981.10.30.;巧家l963.1 1.29.;丽江:丽江1960.6.1 1.~7.9.,马场l981.10.29.;泸水片马l973.1.13~20,1974.1.13.;贡山七箐l973.12.21.。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枕暗灰褐色;后颈至上背和头颈两侧及喉至上胸烟灰褐色,颏、喉多少斑杂灰白色及暗褐色斑纹;背至尾上覆羽和肩羽及胸、腹部和胁部全为棕栗红色;翅和尾羽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干纹和端缘。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色泽较暗淡;背和胸、腹部多显棕栗黄色。 幼鸟:8月17~22日采自中甸的2号雌性幼鸟和l号雄性幼鸟,前额、头顶至后颈和头侧暗褐色,具棕白色羽干细纹;背至短的尾上覆羽和肩羽棕栗红色,具黑褐色羽端和淡棕黄色羽干纹;翅上覆羽和长的尾上覆羽黑褐色,亦具棕黄色羽干纹和端缘;颚纹暗灰色,颏、喉淡皮黄白色,斑杂暗灰色点斑;胸侧和胁部棕栗红色,胸和腹部中央皮黄色,羽端黑褐色,羽干纹淡皮黄色,呈斑驳状;飞羽及尾羽与成鸟相似。 虹膜暗褐色;嘴黄色;跗蹠和趾、爪暗黄色。

分布: 贡山、泸水、陇川、盈江、漾濞、丽江、德钦、中甸、维西,为留鸟。昆明,为旅鸟;省外分布于甘肃西北部、西部兰州,陕西太白山、安康,湖北西部、贵州、四川西部和西南部、西藏东南部、青海南部和东部,为留鸟;山东,偶见;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阿萨姆、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北部。

资料: 栖息于亚热带山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及草甸或村寨附近树林中,偶见于农田。 主要在树上或地面落叶层中觅食,以野果和昆虫为食。据8~l0月采自维西、中甸等地的5号标本胃检资料,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占72%,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等昆虫碎片占25%,其余为绒羽和泥沙。 据郑作新等(1995)记述:繁殖期4~7月,营巢于2~3m高的树叉上,有时筑于河岸边岩隙中及倒树根下,巢呈杯状,由苔藓、树枝、根、枯草等构成。卵呈鲜绿色缀以淡红褐色斑点和斑块,平均量度(n=50)为21.6mm×30.6mm。 栖息地海拔300~33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