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鸫

拉丁名: Turdus dissimilis Blyth

目: 雀形目

科: (1)鸫亚科

属: 鸫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215mm。雄鸟头至后颈和喉至胸黑色;背和翅及尾羽表面暗灰色;腹部两侧橙棕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鸟上体暗橄榄绿褐色;颏、喉近白;胸淡橄绿褐色,羽端具黑色斑点;余部与雄鸟相同。

亚种分布: 郑作新(1987、2000)、郑作新等(1995)和Robson(2000)认为本种无亚种分化。但Mayr & Paynter(1964)和Howard & Moore(1980)等文献中,将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列为黑胸鸫的l亚种(Trudtcs dissimilis hortulorum)。黑胸鸫和灰背鸫2个种的形态特征相似,但繁殖区域不重叠,没有杂交种群。且黑胸鸫的两性差异显著,而灰背鸫的两性差异不明显。所以,我们认为将黑胸鸫和灰背鸫分别单列为种是可行的。

采集地: 永德1974.4.11.;维西l956.9.6.;潞西三台山1962.4.14~19.;腾冲1960.4.4~16.;景东l964.7.14.;富宁博爱甲村l961.5.17.;景洪橄榄坝1957.3.19.;勐海勐阿1960.2.9.~3.7.;勐腊:勐仑1960.2.2.,l965.3.19;绿春大红山l972.5.27.;文山平坝幺店1961.6.23.;新平者l976.12.18.,l977.10.13.。

形态特征: 雄性成与:头、颈和喉至上胸亮黑色,仅颏为白色;背至尾上覆羽和肩羽及翅和尾羽表面暗石板灰色;下胸和胁及腋羽橙棕色;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为白色。 雌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和肩羽橄榄绿沾染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绿褐色;眼先及耳羽灰绿褐色,具白色纤细羽干纹;翅暗褐色,外(甲+羽)橄榄绿褐色,初级飞羽外缘浅淡;大、中覆羽端缘缀有棕黄色;尾羽暗褐,外缘渲染绿褐色;颏、喉淡黄白色,喉部斑杂纤细的黑褐色纵纹,喉侧黑纹粗著;胸部浅橄榄绿褐色沾橙黄色,具有黑褐色扇形端部点斑;胁和腋羽橙棕色,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褐色;嘴橙黄色;跗蹠和趾角黄色。

分布: 维西、丽江、腾冲、保山、盈江、潞西、永德、沧源、耿马、景东、孟连、景洪、勐海、勐腊、昆明、新平、绿春、蒙自、富宁、文山等地,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和广西。国外见于孟加拉、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泰国北部和老挝东北部、越南北部。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低山丘陵常绿阔叶林或松林及针阔混交林中,繁殖期常单个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结小群活动。 杂食性,以野果、昆虫、蜗牛等为食。常见在榕树上觅食榕果,也在林下的地面觅食枯落层中的昆虫及小动物。吴至康等(1986)剖检l3个鸟胃,内含鞘翅目、直翅目、鳞翅目成虫和幼虫、蚂蚁、钉螺等以及核果、草籽等。 栖息地海拔300~2750m。资源状况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