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顶溪鸲

拉丁名: Chaimarrornis leucocephalus(Vigors)

目: 雀形目

科: (1)鸫亚科

属: 溪鸲属

特征描述: 全长l58~202mm。头顶白色,头侧黑色;后颈至背和喉至胸部及翅上覆羽亮蓝黑色;飞羽黑褐色;其余体羽栗红色;尾羽具黑色端斑。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采集地: 德钦1960.7.21.;贡山:城郊1973.12.29.,东哨房1973.5.3.,l2号桥1973.4.24.,巴坡l973.1 1.26.,七箐l973.12.21.;中甸:吉沙1981.8.22.,上桥头1981.10.24;丽江:玉湖l956.10.6~8.,巨甸白塔乡1956.9.29.;泸水:姚家坪1974.2.13.,片马l974.1.14~25.,大兰茂1974.2.19.,姚家坪1974.2.11.;永德大雪山1964.4.28.;耿马勐撒l964.4.27.;景东:磨刀河l964.10.31.,黄草岭1964.10.16.,董家山1957.2.3.,川河1957.1.4.;澜沧l960.4.5.;宾川鸡足山1981.1 1.10.;昆明花红洞大村1961.11.17.;永善井底l963.11.25~26.;巧家l963.11.24~27.;盐津l963.11.24,。勐腊:勐腊l960.2.9.,勐远l960.2.27.,l981.11.10.;勐海勐阿l960.3.11.;绿春新沟头1972.4.5.。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头顶至后枕白色;前额、眼先、眼周、颊部和耳羽黑色;后颈至背和肩羽及颏、喉至胸黑色,闪辉亮蓝色光泽;腰至尾上覆羽及腹部至尾下覆羽栗红色;尾羽近基大部栗红色,具宽阔的黑色端斑;两翅飞羽黑褐色;覆羽黑色而闪辉亮蓝色光泽;两胁和腋羽栗红色。 雌性成鸟:与雄性成鸟相似,惟黑色部分略显暗淡而较少光泽。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褐色,爪黑色。

分布: 贡山、泸水、腾冲、盈江、保山、永平、大理、宾川、丽江、德钦、永德、耿马、澜沧、勐海、景东、昆明、楚雄、双柏、永仁、永善、巧家、寻甸、师宗、蒙自、绿春等地,西北部为繁殖鸟,东南部及南部为冬候鸟。省外见于西藏南部、宁夏六盘山,甘肃西部、西北部和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北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玉树,河北西部、山西、陕西南部、河南、湖北西部及四川、贵州等西部和西南部省区为留鸟;安徽、浙江、江西北部,为夏候鸟;长江以南各省区,为冬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和越南北部。

资料: 栖息活动于山问溪流、河流中或岸边的岩石上,单个或成对活动觅食。常沿水流上、下飞行,边飞边发出类似“di—di一”的尖叫声。食性以昆虫为主,亦取食杂草种子和果实。据采自永德、贡山等地标本的胃检资料,蜈蚣及各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约占68%,其余为草籽等。而在宾川、中甸及川藏地区采集的ll个标本胃检,则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占87%,螺蛳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仅占13%。繁殖期为5~8月(Robson,2000)。据l995年6月16日在德钦白马雪山获见l巢,营巢于海拔3650m的针阔混交林带,河流岸边公路旁土坡上的岩缝中,距地面2.5m。巢成深碗状,由松萝、草茎、细根、苔藓等构成,巢内垫有羽毛。巢内径为7.5mm×7.5mm×6mm,外径为l5mm×16mm×10mm,内有卵4枚,卵呈淡蓝色,沾粉红色,具红褐色点斑。卵重分别为3.5g3.8g、4g、4.2g,大小分别约为19mm×16mm、20mm×17mm、21mm×17mm、21mm×17mm。 l964年4月8日在永善的溪边柳树根间获见1巢,内有4个卵,卵呈浅蓝色,杂有红褐色斑点(彭燕章等,1987)。 栖息地海拔300~36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