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石鸭

拉丁名: Saxicola topquata stejnegeri(Parrot)

目: 雀形目

科: (1)鸫亚科

属: 石鵖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130mm。雄鸟头部、背面和颏、喉黑色;颈侧和肩部具白斑;胸、腹部及尾下覆羽棕色。雌鸟头部和背面棕褐色,斑杂黑褐色纵纹;颏、喉淡棕白;胸、腹部及尾下覆羽棕色。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25亚种(Howard & Moore,1980),中国有3亚种(郑作新等,1995),云南省记录2亚种。

采集地: 普洱1965.11.13.;勐海勐阿l960.3.4.;勐腊:勐仑1960.1.5.,勐捧1960.3.8.;景洪大勐龙1960.1.16.;昆明:花红洞l961.11.17.,筇竹寺1966.12.26.;孟连宗勒1960.2.11.;澜沧l960.1.11.。

形态特征: 与前亚种相似。雌、雄鸟胸和胁部的棕红色较浅淡;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近白色。

分布: 昆明、安宁、普洱、景洪、勐腊、勐海、耿马、文山、马关、孟连、元阳等地,为冬候鸟。省外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为繁殖鸟;迁徙经辽宁、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在湖南、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为冬候鸟。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等国家;越冬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偶见于马来西亚。

资料: 栖息于低山开阔灌丛或平地疏林问,也可在居民区或其他生境中出现,选择生境多样。常见于田间灌丛、矮树或电线上。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在永善剖检21个鸟胃,除杂有少量杂草种子外,其余为蚯蚓、蜘蛛、蛾、鳞翅目幼虫、蜂、蚁、甲虫等。据潞西等地l2号标本的胃检资料分析,动物性食物占81%,包括半翅目昆虫、鞘翅目和鳞翅目幼虫及成虫;植物性食物为l9%。中甸、宁蒗及四川的9号标本,胃容物中动物性食物占90%,其余为植物性食物。王直军等(1982)对昆明地区,在各种生境中繁殖的黑喉石鵖的食性研究表明,在食物成分中没有植物性食物,或者只占微不足道的比例。 常用杂草、叶根等筑成杯状巢,内铺毛发、羽毛等。每窝产卵4~6个,卵呈淡蓝色,具淡红褐色细点,有的缺如,大小约为16mm×13mm。1975年4月在永善曾获3巢,营巢于灌丛问地面上和石缝问,都为4枚卵,呈苍蓝色,满布红褐色斑点,钝端集中。1980~1981年对在昆明繁殖的l4个巢的研究表明,7巢建于田埂,4巢建于山坡灌丛中,3巢在山坡石缝下,巢高l0(9~l2)cm,外径14(13~15.5)cm,内径7(6.5~7.5)cm,巢深6(5~6.8)cm,窝卵数4~6枚,卵色与前同。32枚卵的平均量度为l7.5(16~19)mm×13.6(13~15)mm,平均重量为l.85(1.6~2.1)g,壳重0.29g。雌鸟坐巢,孵化期l2~l3天,平均孵化率48.7%。对1巢(5雏、8日龄)观察表明,亲鸟日饲喂211次,以8:35~9:50、12:10~14:55、l6:00~17:30等3个时段饲喂次数最频繁(王直军等,1982)。 栖息地海拔300~32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