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蓝地鸲

拉丁名: Cinclidium leucurum leucurum(Hodgson)

目: 雀形目

科: (1)鸫亚科

属: 地鸲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180mm。雄鸟前额、眉纹及翅角覆羽呈辉亮钴蓝色;下颈两侧羽基白色,常显露其外,隐约可见白斑;余部亮蓝黑色;翅和尾羽黑褐;外侧尾羽外(甲+羽)具白.斑。雌鸟通体羽主要呈橄榄黄褐色;上体较暗,下体较淡;颏、喉及腹部尤淡,儿呈浅皮黄色;外侧尾羽基部亦具白斑。

亚种分布: 全世界记录有C.f.cambodianum和指名业种(Mayr & Paynter,1964;Howard & Moore,1980),但郑作新(1987、2000)和郑作新等(1995)记录中国有指名亚种和rrumtium亚种。云南省记录有指名亚种。

采集地: 盈江雪梨1965.5.5.;潞西三台山1962.4.20.;永德大雪山1964.4.9.;镇康1960.4.17.;凤庆白腊l964.7.18.;景东:温l、1964.8.22.,磨刀河1964.11.8.;昆明谷律1990.4.25.;绿春:哈德新水沟头1972.5.4.,腊姑l985.6.7.;新平者龙l977.11.4~l2.;勐海勐阿l960.3.6.;景洪勐养井伞l960:1.9.,l960.4.8.;蒙自期路白1985.4.10~12.;屏边大围山l985.4.29.;孟连宗勒l960.2.2~11.。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眉纹和翅角小覆羽为辉亮钴蓝色;头顶至背和肩羽及尾上覆羽黑色,羽端闪亮深蓝色;翅黑褐色,大、中覆羽外(甲+羽)边缘缀有暗蓝色;中央尾羽和最外侧l对尾羽纯黑色,其余外侧尾羽大部黑色,外(甲+羽)近基部白色,白色部分愈靠外侧愈短,构成明显的白色尾斑;眼先、眼圈、颊部、耳羽及颈侧和颏、喉纯黑色;下颈两侧的羽毛基部为白色,形成隐约可见的白斑;下体余部亦呈黑色,胸、腹羽端微沾深蓝色。 雌性成鸟:上体暗橄榄黄褐色;眼圈淡皮黄色;眼先、颊部和耳羽黄褐色,羽干纹浅淡;翅暗褐;覆羽和内侧飞羽表面与背同色,外侧飞羽外(甲+羽)边缘棕黄色;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亦有白斑,与雄鸟相似;下体黄褐色,胸部较深浓,颏、喉和腹部较浅淡;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幼鸟:1964年8月22 日,在景东无量山采获l只雄性幼鸟,头顶至后颈,头侧和颏喉至胸部的羽基暗褐,满布锈黄褐色羽干纹和端斑,背羽和胸、腹部已换出深蓝色羽毛,腹部中央斑杂灰白色;尾羽与成鸟相同。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或黄褐色(♀);跗蹠及趾、爪黑色(♀)或黄褐色(♀)。

分布: 盈江、潞西、永德、镇康、凤庆、景东、孟连、勐海、景洪、昆明、新平、绿春、蒙自、屏边等地,为留鸟。省外分布于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海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

资料: 栖息于林下较为潮湿的地方或沟谷旁。多在地面活动,有时也在山地灌丛和树木的矮枝上活动。性警惕,畏人。以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食。据采自滇西的6号标本胃检分析,内容物全为鳞翅目幼虫、鞘翅日昆虫和蚂蚁等昆虫类食物,但在秋季亦兼食一些桨果(郑作新等,1995)。 . , 栖息地海拔640~21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科。区系从属为东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