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水鸲

拉丁名: Rhyacornis fuliginosus fuliginosus(Vigors)

目: 雀形目

科: (1)鸫亚科

属: 水鸲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130mm。雄鸟体羽大部深灰蓝色;头部及胸部更暗;翅黑褐色;尾羽及尾上、尾下覆羽栗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沾橄榄色;翅黑褐色;大、中覆羽端部有白点,形成2道白色点斑;腰和尾上、尾下覆羽白色;尾羽暗褐,外侧尾羽羽基大部白色;下体灰白,羽基和羽缘深灰,成鳞状斑纹。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2亚种(Mayr & Paynter,1964),中国均有分布,云南记录指名亚种。

采集地: 德钦1960.7.21.~8.9.;贡山:l2号桥l973.4.20.,巴坡l973.5.15~6.8.,马库1973.5.19~29.,普拉l973.6.23.,双拉娃1973.6.19.;中甸上桥头1981.10.20~24.;维西犁地坪l956.9.5~19.;景东:黄草岭l960.5.21.,l964.10.14.,董家山1957.3.4.,1960.5.21.,灰窑l964.9.8.;腾冲:冷水河l960.5.1,大塘1965.5.5.;永德大雪山1964.4.18~26.;永善井底l963.11.22~26.;盐津l963.1 1.24~25.;文山平坝么店1961.6.24~30.;屏边大围山1985.4.17~18.;景谷永平l960.6.9.;澜沧l960.1.9.;马关都龙老君山1961.6.5.;绿春新水沟头l972.4.8.~5.3.;勐腊:勐腊1985.5.17.,勐远1959.12.25.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眼先、眼圈和颊部及耳羽蓝黑色;头顶、后颈至背和肩羽暗灰蓝色;两翅黑褐色,覆羽和飞羽外(甲+羽)边缘灰蓝色;尾的上、下覆羽及尾羽栗红色;下体与上体同色,但喉和胸部较浓艳,腹部羽色较浅淡。 雌性成鸟:额基、眼先、颊和耳羽黄褐色,缀以淡棕白色羽干细纹;眼圈淡棕黄色;头顶、后颈至背和肩羽灰褐沾橄榄色;两翅黑褐色;大、中覆羽尖端有白色点斑,形成不明显的2道白色点状翅斑;内侧次级飞羽端缘亦缀白点,飞羽外缘棕黄褐色;尾上覆羽白色;中央尾羽仅基部为白色,大部黑褐色;外侧尾羽则近基大部为白色,白斑从内向外渐次阔大,均具黑褐色端斑;下体羽灰白色,羽基和羽端缘深灰褐色,形成鳞状斑纹;下腹部近白色;尾下覆羽纯白色。 雄性幼鸟:1982年l0月23日采自四川宝兴的l只幼鸟,正处于稚后换羽期,头顶、背部和胸腹大部已换为成鸟的暗灰蓝色,但在后颈、上背和胸部有灰褐色,具灰白色羽干纹及黄褐色端斑的稚羽;翅黑褐、覆羽和飞羽端缘黄褐色;尾上覆羽栗红,杂有白色;中央尾羽栗红色,外侧尾羽白色。 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和趾、爪暗褐色。

分布: 贡山、腾冲、盈江、德钦、中甸、维西、丽江、大理、永平、漾濞、景东、,景谷、勐腊、澜沧、永德、永善、盐津、镇雄、昆明、文山、金平、屏边、马关、绿春、蒙自等地,几遍布云南省,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及江南各省区。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家。

资料: 栖息于山区溪流及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边缘地带的岩石、灌丛,亦见于城市园林溪流旁。常单个或成对沿着溪流在岩石问或水边的灌丛、矮树上活动,主要觅食水生昆虫。据剖检采自永善的18个鸟胃,内容物多为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蜻蜓目、鳞翅目昆虫,杂有嫩叶和杂草种子;又据采自永德、贡I Ll等地6个标本的胃检分析,昆虫类食物约占7成,植物种子类占3成;采自中甸和川西的6个鸟胃分析,胃容物有昆虫、蜘蛛等动物性食物,占56%,桨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占44%。繁殖期约在3~7月,沿河岸营巢于石隙问。1973年5月19 日在贡山县独龙江边采到l巢,巢筑于江边的石间缝隙,形似小碗,外径l30mm×120mm,内径70mm×70mm,巢深45mm。巢外层以苔藓,内层以细草丝筑成,结构紧密。巢内有卵3枚,卵径为22mm×11mm,卵壳呈淡黄色,有黑褐色点斑。另据彭燕章等(1987)记述,1975年3月16日在永善采得l雌鸟,卵巢中有卵6枚,其一已成熟。同年4月1日在溪旁树根洞内获1巢,用蕨类织成,杂有树根和纤维。内有4只雏鸟,其飞羽和尾羽刚长出。4月16日在溪旁石缝间又获见1巢,亦有4只雏鸟,羽已齐,能爬动。 栖息地海拔300~3 0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