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红尾鸲

拉丁名: Phoenicurus auroreus leucopterus Blyth

目: 雀形目

科: (1)鸫亚科

属: 红尾鸲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150mm。雄鸟头顶至上背石板灰色;头侧和颏、喉、背和肩羽及两翅黑色;翅上内侧飞羽具白色块斑;腰至尾上覆羽棕黄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棕黄色;下体余部棕黄色。雌鸟头顶、后颈至背和肩羽暗橄榄褐色;翅黑褐;外缘橄榄褐色;内侧飞羽亦具白色块斑;头、颈两侧和胸部橄榄褐;颏、喉近白沾橄榄褐色;腹淡皮黄;尾羽与雄鸟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2亚种(Howard & Moore,1980),国内均有分布,均见于云南。

采集地: 贡山:马库l973.1 1.18~21.;贡山l973.12.31.;中甸:吉沙1981.8.21~23.,上桥头1981.10.22.;丽江玉湖l956.10.9.;泸水片马l974.1.18.;腾冲:腾冲坝l960.4.2.,大塘l960.4.25.,江咀l960.4.13.;潞西三台山1962.4.6.;新平者龙打雀山1977.11.8.。

形态特征: 成鸟:与指名亚种相似,仅羽色稍浓艳。 雄性哑成鸟:据1973年11月21日采自贡山独龙江边马库的标本,前额、头顶至上背呈灰棕褐色,羽基灰白成斑驳状;背和肩羽及翅上覆羽黑色,而具棕黄褐色宽缘;喉部黑而具灰白色羽缘;腰至尾上覆羽和下体的棕黄色较浅淡,翅上的白斑亦较小。 幼鸟:据l981年8月23日,采自中甸吉沙的1号性别不明的幼鸟描记,前额、头顶至背和肩羽黑褐色,羽端具淡黄褐色星状点斑;翅黑褐,羽缘棕黄色;次级飞羽基部具白斑;下体淡棕黄白色,羽基和端缘黑褐色,呈鳞斑状花纹;尾上、下覆羽和外侧尾羽淡棕黄:中央尾羽黑褐色。

分布: 贡山、中甸、丽江、泸水等西北部高山地带,为繁殖鸟;腾冲、潞西、新平等南部河谷及平坝区,为冬候鸟。省外分布于青海东部和南部、甘肃、宁夏、陕西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为繁殖鸟;向南迁飞越冬。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及越南等国,为冬候鸟。

资料: 栖息于林缘灌木、草丛及田园耕作地边缘和居民点附近的林木上,常见单个或成对活动,以昆虫及杂草种子和野果为食。据4月采自潞西的标本胃检,胃容物则全为鞘翅目昆虫及鳞翅日幼虫;而8~10月采自中甸、川西和西藏东南部的l0号标本的胃容物分析,植物性食物占57%。每年3月中旬开始繁殖,营巢于墙洞及石缝内,每窝产卵2~4枚。卵呈浅红白色,杂以紫斑及赭色细点斑(郑作新等,1995)。 栖息地海拔600~3 2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古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