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红尾鸲

拉丁名: 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Vieillot)

目: 雀形目

科: (1)鸫亚科

属: 红尾鸲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150mm。雄鸟前额、头颈两侧和喉及上胸部黑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背黑褐沾灰色;翅黑褐色;下胸、腹部、尾上和尾下覆羽及外侧尾羽栗黄色;中央尾羽暗褐色。雌鸟头顶、后颈和背羽暗赭褐色;两翅黑褐色;喉和胸部淡黄褐色;尾羽的栗黄色较雄鸟浅淡。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5亚种(Howard & Moore,1980)、6亚种(郑作新,l995)或7亚种(Vaurie,1959),中国分布3亚种(郑作新等,1995),云南省仅记录1亚种。 (1)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Vieillot) Oenanthe rufiventris Veiellot,1818,Nouv.Diet.Hist.Nat.21:43l(模式标本采集地:非洲南部,实属错误;应为中国西藏江孜)。 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Howard R.& Moore,A.1980,P.399;Mayr,E.& Paynter,R.A.,l964,10:76;郑作新,1987,P.594;郑作新,2000,P.110;郑作新等,l995,p.69~73;彭燕章等,l987,P.258。

采集地: 中甸大雪山l981.9.7.;潞西遮放1962.4.1.腾冲坝区1960.3.31.;丽江玉龙湖1956.10.8.;贡山l973.12.29.。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基部至眼先和头、颈两侧及颏喉至上胸均为黑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羽基黑色常显露其外,呈点状斑杂;背和肩羽黑色,羽端缀灰色;翅暗褐,大、中覆羽端缘淡棕黄色,初级覆羽和飞羽外(甲+羽)狭缘淡棕黄色;腰至尾上覆羽深棕黄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棕黄色;下胸和两胁深棕黄色,下腹部至尾下覆羽淡棕黄色;翅下覆羽和腋羽与胸部同色。 雌性成鸟:头顶、后颈至背和肩羽暗赭褐色;眼先和眼圈黄褐色;颊和耳羽赭褐色;翅暗褐色,羽缘淡棕褐色;尾上覆羽和外侧尾羽棕黄色,中央尾羽暗褐色;颏、喉淡黄褐色;喉侧和胸及胁部赭褐色,较背部浅淡;下腹部近白而略沾棕黄色;尾下覆羽淡棕黄色。 亚成体雄鸟:与雄性成鸟相似;但背羽多灰色,喉部黑色而具灰色羽端;棕色部分亦不如成鸟浓著。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爪褐黑色。

分布: 西北部中甸、贡山、丽江,西部潞西、腾冲等地,为留鸟。省外在内蒙古、山西、陕西、青海、甘肃、宁夏、四川、西藏等省区繁殖。国外繁殖于尼泊尔、锡金,冬季迁至印度和缅甸北部越冬。

资料: 活动于高山灌丛、稀树草丛之间,以昆虫和草籽为食。据在川、藏所采l2个标本的胃检结果,坚果、桨果及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占70%,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占30%。营巢于灌丛中。每窝产卵4枚,卵壳呈天蓝色,钝端具稀疏的黑褐色点斑(郑作新等,l983)。 栖息地海拔880~397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为古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