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翅鸭

拉丁名: Anas crecca crecca Linnaeus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河]鸭属

特征描述: 形较小,翅长在200mm以下。翅具鲜明的翠绿色而有金属光泽的翼镜;雄鸟头呈深栗红色,眼后有一道翠绿色带斑伸至后颈两侧。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3个亚种,我国仅记录指名亚种。

采集地: 昆明滇池1984.1.4—6.;嵩明l961.12.27.;寻甸羊街l975.3.15.;江川星云湖1983.12.30一31.;新平打雀山1977.11.7.;丽江文笔海1984.12.12.;石屏异龙湖1983.12.10.;勐腊小勐仑1960.1.31.;维西攀天阁1956.9.24.。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头、颈栗红色,前额渲染黑褐色,眼圈至眼后宽纹黑色而闪翠绿色金属光彩,颊部缘以淡棕白色细纹,后颈基部缀黑;上背、肩羽及胸侧满布黑色和灰白色相间的波形横纹;下背至尾上覆羽暗褐,稍杂灰白色波状横纹;翅上覆羽、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均灰褐色,大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羽端,并沾棕色;外侧次级飞羽外翈绒黑,羽缘白色,内侧次级飞羽外翈金翠绿色,形成翼镜;三级飞羽灰褐,外侧几枚多灰,外翈缘黑色,羽端尖长而稍向下弯曲;尾羽暗褐,形短而尖,端缘淡棕白;颏、上喉黑褐色,下喉呈栗红色;胸、腹淡棕白,胸部具黑色点斑,下腹部杂灰色细纹;胁及覆腿羽与背同色;腋羽纯白;尾下覆羽居中几枚黑色,羽端白色,外侧淡棕黄色。 雌性成鸟:体形与雄鸟相似,但头、颈满布黑褐色与棕红色相间的纵纹;背羽黑褐色缘以淡棕黄色,呈鳞状花斑;颏、喉淡棕白杂黑色细小点斑。胸腹部与雄鸟相似;两胁具褐色“V”形粗斑;尾下覆羽白,具褐色羽干纹。 虹膜棕褐色;嘴黑色;跗蹠灰绿,爪黑色。 雄性幼鸟:据1984年12月12日采自丽江文笔海水库标本描记,形态与成年雌鸟相似,但较浅淡;下体渲染棕黄色,各羽并具黑褐色羽干纹。

分布: 冬季省内各高原湖泊、水库、江河和坝塘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冬候鸟。省外在新疆天山、东北北部和中部繁殖;迁徙时经东北南部和华北等地,再从河北向南至台湾、海南岛、西达新疆、青海、西藏南部等广大地区越冬。国外在北美洲的北部、欧洲北部,南至法国、意大利及巴尔干半岛的北部、亚洲北部,包括西伯利亚、蒙古及日本北海道等地繁殖;在中美洲、安的列斯群岛、非洲的热带部分、印度、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地越冬。

资料: 绿翅鸭每年9—10月间结成大群从北方飞来云南省越冬,次年春天又结群飞回北方繁殖。绿翅鸭有夜间迁徙的情况,我们曾在新平打雀山夜间捕到过。王紫江(1991)也在洱源“鸟吊山”夜间捕到。绿翅鸭在云南省越冬期间,常结成大群在省内的湖泊、水库、江河、坝塘等水域活动和觅食,也常见在水边草丛和田中觅食。性机警,不甚畏人;飞行时速度较快,常排成“一”字或“V”字形,受惊时,常先快速地贴近水面飞行一段距离之后,才从水中升起,在空中不形成一定的队形。 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水草、草籽、稻谷等,也取食螺蛳、小形软体动物和昆虫等。剖验12月采的4只鸟胃,胃内主要为水草和种子,并有一定数量的砂子。 绿翅鸭虽然体形较小,但由于雄鸭羽毛艳丽,外侧肩羽(商品名八鸭桃)、翼镜(商品名八鸭翠)以及整个翅膀,都可以作饰羽外销,雌雄鸭羽毛可作被褥等的填充材料,和肉味鲜美细嫩,加上数量大,分布广,因此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栖息地高度为海拔400--2700m。资源现状为优势种。l982—1987年所进行的水禽资源调查结果表明,绿翅鸭在各湖泊中分布的种群数量较大,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