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胁蓝尾鸲

拉丁名: Tarsiger cyanurus rufilatus(Hodgson)

目: 雀形目

科: (1)鸫亚科

属: 鸲属

特征描述: 全长约140mm。两性下体污白,胁部橙红黄色;雄鸟上体蓝色或褐色而渲染灰蓝色;雌鸟上体褐色,仅尾上覆羽和尾羽有蓝色。

亚种分布: 全世界有3亚种分化(Howard & Moore,1984),中国有2亚种(郑作新,2000),云南省均有记录。

采集地: 贡山:l2号桥l973.4.17.~5.3.,巴坡三队l973.11.22~27.,七箐l973.12.9~21.;中甸:吉沙1981.8.24.,大雪山1981.9.6~8.,上桥头1981.10.22~24.;丽江马场1981.10.27~28.;泸水:片马1974.1.14~30.,姚家坪1974.2.8~14.;潞西勐旺l965.3.8~9.;双柏平河l977.1 1.10~26.;宾川鸡足山1981.1 1.10~1 1.;昆明筇竹寺1961.1 1.16.,1962.1.21.;新平:城郊1976.12.10~23.,者龙l977.11.3.;西盟西盟山1960.1.20~24.;澜沧营盘黑山l966.4.11.;双江懂过l960.4.4.;景东:川河1957.1.17.,董家山1957.2.5.;景洪大勐龙1960.1.24.;勐腊易武l960.1.19~26.。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与前亚种相似,但上体的蓝色更浓著;眉纹为鲜亮蓝色,从前额向后延伸至枕侧;嘴基无白色斑块;眼先、眼圈和颊部及耳羽均呈蓝黑色;颏、喉至胸纯白色;胸和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白,而渲染灰色。 雌性成鸟:与前亚种相似,但腰和尾上覆羽及尾羽蓝而沾绿褐色。 幼鸟:体色与雌鸟相似,但头顶和背羽具黄褐色羽干纹及点斑,羽端缘黑褐色;胸部淡棕黄,羽端缘黑褐色,呈斑杂状。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爪黑褐色。

分布: 南部勐海、景洪、勐腊、思茅、西盟、景东,西部临沧、潞西、澜沧、双江、宾川,西北部贡山、泸水、丽江、中甸,中部昆明、玉溪、新平、楚雄、双柏,东南部红河、蒙自、屏边,西部和西北部,为繁殖鸟;东部和东南部,为旅鸟、冬候鸟。省外分布于青海东部和南部、甘肃西北部和西南部、陕西太白山、四川西部和西南部、西藏东南部,为繁殖鸟;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为冬候鸟。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和缅甸及印度支那。

资料: 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的林下灌丛和林缘灌木草丛地带,鸣声似“gnk—gnk—k”。主要以昆虫为食(郑作新等,1995)。冬季多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园林的林下阴湿地带,地面觅食。据采自潞西、永德的4个标本胃检,动物性食物占60%,见有昆虫、蜈蚣、蜘蛛及小螺蛳等;植物性食物占40%,主要有种子、草籽、草莓等。但在中甸等地17个标本的胃检结果则几全为昆虫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85%。 栖息地海拔300~397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古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