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䴙䴘

拉丁名: Podiceps ruficollis poggei(Reichenow)

目: 䴙䴘目

科: 䴙䴘科

属: 䴙䴘属

特征描述: 体形较小,嘴锥形,翅短小,尾羽松散而短小;跗蹠侧扁,后缘鳞片主要呈三角形,锯齿状,趾具瓣蹼。繁殖羽:下喉和颈侧栗红色;冬羽:下喉和颈侧淡棕褐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小䴙䴘全世界记录有10亚种,中国有3亚种:capensis亚种:内侧初级飞羽基部大都白色,次级飞羽全白,翅上白斑显著。分布于新疆西部喀什,中部库尔勒(留鸟)。poggei亚种:内侧初级飞羽基部白斑较小,次级飞羽外(甲+羽)大部灰褐色,仅内(甲+羽)和羽端白色。广布于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philippensis亚种:羽色与poggei亚种相似,嘴较强大,上体较为浅淡;眼下羽红褐色,喉黑色部分较扩大(蔡其侃,l988);其分布在国内仅限于台湾岛。 在云南记录的小䴙䴘为poggei亚种。

采集地: 目昆明1961.6.23—27.,l973.9.4.;呈贡马金铺1967.5.24.;嵩明上’游水库1985.1.26.;蒙自长桥海1983.11.27—29.;宜良汤池1983.11.23.;石屏异龙湖l983.12.10一13.,l985.6.13—14.;通海杞麓湖1983.12.19.;西畴麻栗坡1961.8.8.;广南八宝l961.8.8.;大理洱海l984.12.30.;洱源茈碧湖1984.11.23.;宁蒗泸沽湖1981.11.12.。

形态特征: 成鸟 (繁殖羽):眼先、前额、头顶至后颈及背羽黑褐色。头顶较黑,背羽较淡,多少沾灰棕色;两翅覆羽与背同色,飞羽灰褐色,次级飞羽内(甲+羽)和羽端具白斑,有的标本内侧几枚次级飞羽的外(甲+羽)也缘以白色;颏及下嘴基部黑色,两颊、颈侧和喉部栗色;胸、两胁和覆腿羽灰褐色,羽端缀以灰白色,臀部杂棕黄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纯白,腹部丝光白色;尾羽的羽枝松散,呈黑褐与棕黄色相杂的羽簇,短小而不显著。 非繁殖羽:颏、喉白色,颊、耳羽和下喉淡棕褐色;上体的黑褐色和胸、两胁、臀部的灰褐色,均较繁殖羽为浅淡;腹部的丝光亮白色也比繁殖羽更为鲜亮。 虹膜橙黄色;嘴黑褐色,上嘴基部和下嘴沾黄绿色(繁殖鸟),上嘴中央黑色,下嘴角白色,基部淡黄绿色(非繁殖鸟);跗蹠和趾灰黑绿色。 雏鸟:1973年9月4日,在昆明市西郊花红洞水塘边的草丛中采获l只雏鸟,全身被绒羽,前额及眼先黑色,头顶棕红杂黑色羽缘;头侧、颏、喉和颈部黑色,并具白色纵纹;背部淡棕红色,布以粗著的5条黑色纵纹;两翅甚短小,被黑色绒羽;体侧和臀部灰褐,也具黑色纵纹;腹纯白色。嘴浅黄色,跗蹠和趾灰绿色,嘴和脚的形状与成鸟相似。

分布: 云南全省湖泊、水库、沼泽湿地和坝塘等平缓水域中均有分布,几乎遍布各地州县,为留鸟。省外分布于东北中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区四川省东部和西南部。国外分布于印度支那、马来亚和日本。

资料: 小䴙䴘栖息于湖泊、池沼和水库坝塘之中。单个或五六只集群,在水草丛中活动觅食。食物主要是水生昆虫、鱼类和虾类。剖验15胃,发现有麦穗鱼(Pseu—dorasbora sP.)等小鱼碎片(2次),占动物性食物量l5%,虾类(5次),占60%,泡沫虫等昆虫碎片(6次),占26%,草籽(3次)。在所分析的鸟胃中,动物性食物占86%,植物性食物占l3.8%。 据1985年6月13日采自石屏异龙湖(海拔l400m)的1雌鸟腹内剖出成形的卵l枚,卵壳呈乳白色,大小为25×37.5mm;1973年9月4日,在昆明市西郊花红洞水塘中捕获刚出壳的幼雏证明,小䴙䴘在云南的繁殖期为6—9月。吴至康等(1986)记述,1981年6月14日,在贵州省绥阳县宽阔水的水库边沼泽地的草丛中发现1巢,巢筑于香蒲丛中,巢形简陋,以茎杆折叠成皿状,巢内有6枚乌褐色的卵。 小䴙䴘善于游水,而不善于飞翔。在其生活中从不上岸活动,终生在水中漂游。受惊时,常紧贴水面飞行,故有“水皮溜”之称。潜游本领很强,常见潜于水下4、5分钟,潜游数十米,甚至百米远后才浮出水面。鸣声似“zhi~~”的颤音,在一个坝塘或湖泊的水域内,一只鸟鸣叫时,其它鸟随之呼应,响成一片。 小䴙䴘的肉细嫩,脂肪十分丰厚,故有“油鸭”之称。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九卷(明朝•李时珍)记载:“小䴙䴘肉味甘、平、无毒。补中益气。五味炙食,甚美”。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400--26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