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Prmwlla collaris nipalensis(Blyth)
目: 雀形目
科: 岩鹨科
属: 岩鹨属
特征描述: 全长l53~169mm。体形较麻雀稍大,上体具黑褐色纵纹;颏、喉具黑白相间的横斑;胸灰褐色;胁和腹侧栗红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共分化为9亚种,我国记录7亚种,云南分布1亚种
采集地: 宾川鸡足山l981.11.11~12.;贡山东哨房1973.5.6.。
形态特征: 成鸟:前额至头顶暗灰褐色;后颈灰褐色,羽片中央稍暗;上背和肩羽浅黄褐色而具宽阔的黑褐色羽干纹;肩羽外(甲+羽)具栗棕色宽缘;腰浅棕褐色,隐现黑褐色纵纹;尾上覆羽棕红并具黑褐色粗羽干纹,尾羽黑褐色,羽缘淡棕褐色,外侧尾羽内(甲+羽)具白色或淡棕褐色端斑;飞羽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缘淡褐色,次级飞羽外缘棕褐色,飞羽的羽端均狭缘白色;三级飞羽黑褐,具较宽的棕褐色羽缘和近白色端斑;小翼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而具白色端斑。头侧暗灰褐色;眼先、眼周及眼下杂以黄白色斑点;颏、喉具白色和黑褐色相问横斑;胸和颈侧灰褐色,腹部中央逐渐转为淡黄褐色;胁和腹栗红色,羽缘淡棕黄;尾下覆羽黑褐沾棕,具白色宽缘;覆腿羽浅棕褐色。 虹膜暗褐色;上嘴黑,下嘴基部黄色;跗蹠和趾棕褐色,爪褐色。
分布: 丽江、大理、宾川、漾濞、永平、贡山,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西藏、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为留鸟。国外见于喜马拉雅地区东部的尼泊尔、锡金和印度东北部。
资料: 领岩鹨为高山鸟类,常活动于灌丛、草甸及裸岩地带,结成小群或成对在灌丛、草丛中及岩石上跳跃或停息,性较胆怯,见人则迅速躲藏于灌丛或草丛中。 叫声响亮而多变,据郑作新等(1963):平时飞翔时发出似“kiao lao,kiao lao,kiao lao”的高声,在岩石顶的叫声似“qi qi,qiao,qiao,qiao,qiao,qiao,qiao”声。另外还有一种多变化的婉转动听的鸣声似“qiao li,qiao li,qiao li,qiao li,kiao lao,kili,kiao,ki li,kiao lao,kiao lao,kiaolao,ki li,kiao lao,kili”。 常在岩石附近或灌木丛、草丛中寻找昆虫和植物种子。剖检ll月采集的6胃,内有植物种子、叶片、荞子和其他植物碎片等,均为植物性食物。此外,还有微量羽毛,各胃中均有不同数量的沙子。 在岩石下或岩隙间营巢,用植物茎、叶、细根、细枝及苔藓等作成碗状。每窝产3~4枚卵。 栖息地海拔2800~30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为古北界广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