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尾鸭

拉丁名: Anas acuta acuta Linnaeus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河]鸭属

特征描述: 体形与家鸭相似,但雄鸟中央尾羽特别延长;头顶暗褐色;颈侧、胸和腹部白色;翼镜铜绿色,但不明显;背部满杂淡褐与白色相间的波状横斑。雌鸟体形略小,上体大都黑褐色,满杂黄白色斑纹;下体大都白色,杂以淡褐色横斑;翅上无翼镜。

亚种分布: 全世界共3个亚种,我国仅记录指名亚种。

采集地: 昆明花红洞l961.3.17.。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暗褐,羽端棕色;后颈中央黑褐色;背布满暗褐与灰白色相间的波状纤细横纹;腰褐色,略杂灰白色虫蠹状斑纹;中央较短的尾上覆羽具较宽的黑褐色羽干纹及白色羽缘,较长的尾上覆羽和外侧覆羽黑色,内翈具较宽的乳白色羽缘;中央二枚尾羽特别尖长,突出尾端,羽基黑褐色,羽端转呈绒黑色,略具金属光泽;外侧尾羽褐色,外翈边缘棕白色。头侧褐色,眼后略带紫色光泽;颈侧有一条白色宽带;肩羽与背同色,而较长的肩羽具宽阔的绒黑色羽干纹;翅上覆羽灰而沾褐色;初级飞羽褐色,外翈和羽端较暗;由次级飞羽组成的翼镜铜绿色,略具紫色光泽,翼镜前缘镶以大覆羽的砖红色羽端,后缘镶以次级飞羽的白色端斑和不明显的黑色次端斑;三级飞羽外翈银灰,内翻沾褐,中央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颏、喉和前颈上部褐色;前颈下部白色;胸白色,渲染浅棕黄色;上腹与胸相似,羽端略具浅黑褐色斑点;下腹白,杂以淡褐色波状细斑。两胁与背相似,但色泽较浅淡;尾下覆羽黑色,外侧数枚的外翈具白色宽边。 雌性成鸟:头顶和头侧棕黄而密杂黑褐色纵纹;后颈褐色而杂以黑色斑点,上背和肩羽暗褐,杂以浅棕色“U”形斑纹;下背和腰亦呈暗褐色,并具灰白色横斑。翅上覆羽褐色而具白色羽端,大覆羽白端明显而宽阔;飞羽褐色,初级飞羽端部黑色,次级飞羽端部白色;次级飞羽和大覆羽的白色端斑形成翅上两道明显的白色横带。颏、喉白色杂棕色点斑,前颈杂以褐色细斑;胸和上腹亦白,微具淡灰褐色横纹,至下腹逐渐变细而明显,并具淡灰褐色轴纹;两胁暗褐,满杂宽阔的白色“U”形斑纹;尾下覆羽白,具宽阔的暗褐色轴纹。尾上覆羽、尾羽与肩羽相似。 虹膜深褐色;上嘴暗铅色,嘴甲和下嘴黑褐色;跗蹠灰黑色,爪黑色。

分布: 昆明、宁蒗、蒙自、大理等地,冬候鸟。省外在新疆西部天山繁殖;迁徙时经过新疆、东北及华北、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以及西藏南部越冬。国外主要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及北美洲的西部繁殖;在东南亚、印度、北非及中美洲越冬。

资料: 针尾鸭每年ll月左右从北方迁来云南越冬,次年3月返回北方繁殖。越冬期间,常结成数只的群体,有时也与其它野鸭混群活动。白天大多在宽阔的湖面上漂浮和休息,清晨和傍晚在浅水处或沼泽地带觅食。针尾鸭性机警而怕人,稍有惊动便立即起飞,而且飞行速度较快。王紫江(1991)剖胃得知针尾鸭越冬期间主要以杂草种子、贝螺类为食。吴至康等(1986)11月剖检5胃,l胃内为小鱼,其余4胃内容物全为杂草粒;12月剖检2胃,皆为草籽和砂。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1200--25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