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燕鵙

拉丁名: Artamus fuscus Vieillot

目: 雀形目

科: 燕鵙科

属: 燕鵙属

特征描述: 全长l55~185nmm。头、上体深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胸和腹浅棕灰褐色;尾下覆羽近白色;翅尖长,折合时超过尾端,嘴形宽厚呈蓝灰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采集地: 个旧蛮耗1985.7.5.;耿马勐撒l964.4.30.;河口南溪l956.6.12.,l961.4.22~23.,l961.7.;景洪攸乐山1960.3.24.;勐海勐宋l989.4.2.;富宁l961.7.9.;勐腊新寨1959.6 15.。

形态特征: 成鸟:额基、眼先、下嘴基部和颏纯绒黑色;头顶至后枕和头、颈两侧及喉部深石板灰色;背至腰和肩羽暗灰褐色;尾上覆羽污白色;尾羽黑褐色,羽端缘污白色;翅黑褐色,次级飞羽端部狭缘棕白色;胸和腹浅棕褐沾紫灰色;尾下覆羽浅棕白色,缀以浅褐色细点;翅下覆羽、腋羽近白;翅下面浅灰白色。 幼鸟:据l959年6月15日采于勐腊新寨的标本描记,头顶至后颈和颈侧暗褐色;肩羽和背至腰黑褐色,具棕褐色端斑;飞羽和翅上覆羽具棕褐色羽端;颏、喉及上胸灰褐色;下胸至腹浅灰棕黄色;尾下覆羽、翅下覆羽、腋羽近白色;翅下面浅灰色。 虹膜暗褐色;嘴蓝或灰蓝色,尖端黑色;跗蹠、趾蓝灰色或灰褐色,爪黑色。

分布: 勐腊、景洪、勐海、耿马、永德、富宁、河口、个旧、腾冲等地,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广西、广东和海南岛,为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印度支那地区。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林缘地带,性喜结群,常几只、十几只或更多的个体停栖在一棵树上,但也常见单个独栖于高大乔木树冠的突出处。在空中飞行姿势优美,飞行速度快,飞行时还常发出刺耳的叫声。在空中捕食昆虫,捕食后常返回原栖处吞食。食物主要为各种昆虫。剖检4月采自耿马、永德的3只鸟胃,胃内容物中有鞘翅目昆虫、膜翅目小蜂等,全为动物性食物。 约在4~6月繁殖,巢营于乔木洞穴中或平伸的树杈上。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具斑点。双亲共同建巢、孵卵和育雏。 栖息地海拔100~14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南亚热带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