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cristatellus(Linnaeus)
目: 雀形目
科: 椋鸟科
属: 八哥属
特征描述: 全长250mm左右。通体黑色;额基羽冠较短,约为5~10mm;翅上具白斑,飞行时尤其明显;尾下覆羽和外侧尾羽端缘白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共分化为3亚种,我国均有分布,云南仅记录有指名亚种。
采集地: 昆明:黑龙潭1957.6.23~26.,l957.8.12.,花红洞1961.6.8~13.;富民1963.4.5.;富宁l961.7.9.;思茅l957.2.13.;文山平坝幺店1961.6.21~23.;河口南溪1961.4.29.~5.6.;双江:双江1960.3.27.,勐嘎l960.3.28.,l960.5.13.,勐库l960.4.1.;盈江l960.5.23.;景东:城郊1964.9.23~25.,老龙箐1957.1.28.,l957.5.7.;耿马:城郊1960.4.3.,孟定l960.4.7.~7.13.,勐撒l964.4.28.;巧家l963.4.25.,l961.1 1.25.;临沧1964:8.29.;腾冲:城郊1960.3.28.~4.4.,大塘l960.4.28.,l965.6.3~5.,曲石1984.5.13.;马关都龙老君山1961.6.9.;个旧大屯l983.1 1.30.~l2.3.。
形态特征: 成鸟:通体羽毛几乎纯黑色;眼先绒黑色;黑色的鼻上覆羽和额羽耸立于嘴基上,形如冠状;头顶至后枕和耳羽及颊部黑色,略具绿色金属光泽;上体余部的黑色不如头部辉亮,而缀以褐色;翅与背同色,初级覆羽先端和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明显的翅斑;下体喑灰黑色,各羽羽端略淡;下腹部及肛周呈浅灰或褐灰色;尾下覆羽黑,羽端缘白色;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 虹膜橙黄色;嘴乳黄色,下嘴基部赭色;跗蹠、趾黄色,爪黄褐色。
分布: 昆明、富民、思茅、景东、双江、耿马、临沧、盈江、腾冲、河口、蒙自、屏边、文山、富宁、马关、丽江、昭通、永善、巧家、寻甸,为留鸟。省外分布于四川、甘肃、陕西、河南的南部及长江流域以南的平原地区,为留鸟。国外见于缅甸东部。
资料: 栖息于丘陵或平原的林缘以及村寨附近耕地、林地问。性喜结群,常十余只乃至数十只成群停栖在村寨边的大树或屋脊上,有时也见在放牧的牛背上站立或啄食其体外寄生虫。翻耕农田时,常成群跟随于农民和牛后面,啄食被犁锄翻露于土表的蚯蚓和各种昆虫。夜晚多栖于竹林或树上。鸣声嘈杂而响亮,夜宿前往往噪鸣多时,然后才静栖。有时也能模仿其他鸟叫声,笼养亦可模仿简单的人语。 杂食性,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也取食植物果实和种子。剖检4~8月采的5胃,胃内有甲虫、叩头虫、蝽类和鳞翅目幼虫及直翅目昆虫以及榕果和悬钩子属果实等,其中动物性食物占64.9%,植物性食物占35.1%。 繁殖期4~8月,每年可繁殖2次。巢营于树洞、天然的岩隙或墙洞中,有时也利用喜鹊或黑领椋鸟的旧巢。巢用草、羽毛和树叶等构成。每巢产卵3~6枚,通常4~5枚,卵多为蓝色。 八哥由于善仿其他鸟的叫声,经过驯化和修舌还能模仿人言,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传统的笼养观赏鸟。 栖息地海拔100~21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东南亚地区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