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椋鸟

拉丁名: Sttcnus contra flowei(Sharpe)

目: 雀形目

科: 椋鸟科

属: 椋鸟属

特征描述: 全长212~242mm。前额至头顶白而具黑色纵纹;除腰白色,翅斑白色外,上体余部全为黑色或暗褐色;头侧白色;颏、喉和上胸黑色;下胸以下纯白色。两性相似。

亚种分布: 全世界共分化为5亚种,我国记录2亚种,云南均有分布。

采集地: 勐腊:勐腊坝1959.5.5.,l960.2.11.,l960.5.3.,勐捧l960.2.22~3.1.,勐远1959.4.14.;景洪大勐龙1960.1.15~21.。

形态特征: 与supperciliaris亚种相似,但体形略大,翅长116~123mm;背部亮黑色,闪耀绿色金属光泽,几乎与头顶至后颈同色;前额至头顶的白色纵纹较多而密集。

分布: 景洪、勐腊,为留鸟。国外见于缅甸南部、泰国、老挝。

资料: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田坝区的村寨附近,多成对或结群活动于高大的大榕树上,采食果实,或在家畜圈及耕作地等环境中觅食,亦常与八哥及其他椋鸟混成大群,有时也可见站在猪、牛等牲畜背上啄食体外寄生虫。性机警,不甚畏人。 以昆虫、果实和植物种子为食。剖检8胃,胃中有直翅目、鳞翅目幼虫、半翅目扁蝽、鞘翅目金龟子、甲虫以及小田螺和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占3.73%,动物性食物占96.27%。巢营于树上呈巨大的球形,由细枝、草等筑成。每窝产4~6枚卵,卵近蓝色,双亲共同筑巢、孵卵和育雏。 栖息地海拔200~97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特有种。